这是一个令人脑洞大开的新闻:
根据上海市的限购政策,外地人在上海买房,必须自购房日前起连续5年在本市缴纳社保或个税,如果和上海户籍居民结婚,且双方名下在上海都没有房产,最多可以家庭为单位购买2套房。某中介公司员工小王是上海户口,为了帮客户买房,30多岁的他已经结了四次婚,其中岁数最大的客户已经70多岁。
随着楼市持续火热,不少城市相继出台限购政策。房产中介市场由此也出现了一项隐秘的服务,通过“假结婚”帮人骗取购房资格。尽管“假结婚”已不是新闻,但中介起的作用大多是“牵线搭桥”,似这般中介员工亲自上阵的还真不多见。
此次事件中,最吸引眼球的无疑是“岁数最大的客户已经70多岁”,其实,相比起巨大的年龄落差,同样值得关注的是频繁的结婚次数——小王做中介以来已经结了四次婚,但不知这个“结婚专业户”,何时组建自己的家庭,又该如何回顾这段荒诞不经的往事?人常说“婚姻不是儿戏”,但在这样的“结婚专业户”面前,婚姻不但是走马灯般的儿戏,更是一桩无本万利的买卖。
楼市的火爆增添了一些人的焦虑,“拉郎配”的中介则不失时机地抓住了人性的弱点,进而放大焦虑、制造混乱。为了达成各自目的,双方一拍即合,但却很难一拍两散。虽然名为“假结婚”,但结婚这件事本身却是真实的,假结婚因此隐藏着巨大的真风险。只要领了结婚证,只要购房行为发生在婚后,理论上就属于夫妻双方共同财产。为了打消购房者的顾虑,导演假结婚的中介大多表示可以事前签订协议,问题的关键是,以假结婚为目的的中介业务已超出法律范围,所谓的协议因此不具备法律效力。倘若因此陷入房产纠纷,劳神费力自是不必多说,少不得还会蒙受财产损失。
针对“假结婚”隐藏的风险,相关法律提醒无疑是必要的,除此之外,不妨有针对性地制订一些堵漏措施。可资借鉴的是,北京为了封堵通过假结婚骗购房资质买房,规定夫妻双方购房时,不能以无购房资质一方名义单独署名房本。简单说,如果夫妻双方一起买房,男方有购房资格而女方没有,那么,房本就不能只有女方名字。相比起常规的法律提醒,这种警示无疑更加直接——抹不掉“假结婚”对象的名字,意味着摆脱不了由此带来的风险,有人随时可以从中分一杯羹。
对于中介公司来说,为了赚取额外利益而导演“假结婚”闹剧,无疑是对市场规则的破坏,以及公序良俗的践踏;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践踏公序良俗者大行其道,意味着相关制度还有拾遗补缺的空间;当然,要想杜绝这样的闹剧,关键还在于购房者擦亮眼睛、理性面对,毕竟,“假结婚”带来的一切不良后果,实实在在都是要自己承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