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政府部门使用新媒体,已经不是新鲜事,可要做出亮点却并非易事。最近几天,安徽马鞍山市委常委、副市长季翔受到不少人的点赞,因为他在朋友圈发出这样一张手写图片:“万能的朋友圈,不知哪位英雄认识小米雷军,敬请帮助引荐”。这看似是一件小事,却因为当事人的身份,以及它所产生的后续效果而被放大被解读。
和外界预期的一样,雷军知晓马鞍山方面的合作意图后,小米公司很快便与其接洽。这一前一后的反应自然而然会引发这样一种解读,即认为官员善用新媒体进行营销,很可能对地方招商产生极大的帮助。尽管媒体最初报道此事时并不认为这是一次策划,其中提到这位官员平时就经常使用朋友圈,但是很多人认为,官员发那条朋友圈并非突发奇想,而是一次有策划的政府营销行动,而当地官方对此并未否认,似乎也在力图达成这样的结果。
目前为止舆论对此事件都不吝赞美之词,之所以产生这种反响,背后有两个因素或背景值得注意,一是政府需要营销,很多官员对此都有意识,但具体到操作层面似乎方法不多,创新更谈不上;二是目前很多政务新媒体运作得并不好,过去普遍存在的僵尸号、僵尸粉现象受到外界吐槽,至今类似问题都未见缓解,而近年来的另一种现象是,很多政务号与网友互动频繁,粉丝众多,但在定位方面似乎有些模糊,政务号该做什么,是不是所有的政府部门都需要政务号,这些问题受到关注。
马鞍山官员看似偶然的举动,让人看到政府在新媒体上自我营销的可能性。迄今为止,这个事件无疑让外界开始关注马鞍山,更现实的是,借助事件的营销,雷军开始与之接洽。我比较在意的是接下来它能否带来实质性的招商成果,小米公司与之接触并不意味着一定有实质合作,相反值得注意的是,作出看似积极的回应,会让雷军以及小米公司受到关注,对于他们来说这也是一次自我营销的机会,熟谙网络营销并从中受益的雷军,不可能不知道这里面的传播效应。那么,做最坏的打算,这次事件如果没有促成实质的合作,而只是完成一次招商对话,让媒体为双方曝曝光,这是否又有些遗憾?
政府在借助新媒体进行自我营销时,也会面临适应性的问题,这一主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太在意追求短期的传播效益,而必须有更精细的前期准备,以促成营销转化为实质合作。比如招商这类工作,显然企业在决定是否与之合作前都会慎重考虑,官员在朋友圈向雷军发出邀请前当地政府是否做了准备,有没有站在小米公司的角度考虑问题,这些细节决定了双方接下来会否进行合作。如果没有做好这些工作,而纯粹只是吸引眼球,恐怕这次所谓的营销就只是闹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