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北京市3600多家医疗机构启动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取消挂号费、诊疗费和药品加成,设立医事服务费。本次医改,北京市通过“一升两降”的结构调整,实现全市医疗费用总量保持基本平衡。“一升两降”,即上调床位、护理、一般治疗、手术、中医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项目价格,降低CT、核磁等大型设备检查项目价格,并通过配套取消药品加成和药品阳光采购降低药品价格。
药品加成始于上世纪50年代,目的是弥补公立医院收入不足,维持正常运行和发展。其后,医院收入主要由财政补贴、医疗服务收费与药品加成三部分组成。在医疗服务收费持续偏低的背景下,药品加成日渐成为不少医院的主要“创收渠道”,饱受诟病的“以药养医”因此蔓延,更有甚者,“过度诊疗”“医疗红包”等现象屡禁不止。基于此,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明确要求,公立医院要取消药品加成,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大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降低医院运行成本等,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
北京此番医药分开改革,既是落实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也将为其他地区探索积累经验,因此备受瞩目。对于普通市民来说,此番改革最令人关注的问题是,医疗费用是否会因此而增加。北京市卫生部门测算,门诊患者费用有所下降,次均降幅为5.11%;住院患者费用略有上涨,例均涨幅为2.53%。尽管测算只是选取了改革三天来的样本,但依然不乏解释意义:门诊涉及诊疗服务较少,因此略有下降,相比之下,住院支出则有所增加。
“医事服务费”这一概念的提出,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要想尽快使公众理解并接受,仍需进一步细化相关规定——医事服务费的标准如何确定,应该如何进行分配?更为关键的是,取消药品加成之后,财政补贴是否也该相应提高?随着“以药养医”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药品收入不再是医院的收入来源。医改必须在增加诊疗服务收入,或是增加政府补贴之间做出抉择,前者更多是由患者“埋单”,后者则直接体现着政府责任。
北京此次医改还有一个亮点——为了规范药品价格,新政配套推出了阳光采购平台,患者可查询到各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品种及价格。医院药价虚高由来已久,除了“以药养医”机制之外,与各自为政的招标采购体系有很大关系。建立统一的药品阳光采购平台,药品招标采购价格更加透明,也将药品经营业务真正从医院身上剥离了开来。随着分级诊疗、医药分开的步伐不断加快,新医改的脉络已逐渐清晰——分离出与医疗服务无关的业务之后,医疗服务将更加纯粹而专业,医药“分家”之后,医药零售市场也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