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图书没能火起来,并不意外。二者的市场需求不在一个量级,共享单车建立于“最后一公里”的刚需基础上,有着超越阶层的潜在受众;再者,阅读是一种比较私人化的体验,一个学计算机的工科生和搞法律的文科生,其阅读习惯可能完全不同,如果平台没有包罗万象的书库,那还不如去图书馆。
所以,共享图书平台算得上共享,但还谈不上共享经济。不是因为它还没找到赢利点,而是其运营模式不支持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像共享单车,其标准化的产品为企业降低了成本。共享图书则相反,为了满足阅读者私人化的阅读需求,运营者发快递,将书一本本地送到借阅者手中。
更致命的是,用快递寄书,其时间和金钱成本相当高昂。比如,有体验者在平台借了一本《昆虫记》,押金为29元,服务费则需15.58元,共需支付40多元,网上买一本只要20.3元。
共享图书的失败,恰恰反映了共享经济的门槛和局限。共享经济这两年成为火爆的概念,各种共享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但成功者寥寥无几。一些创业者过度迷恋共享经济,把它当成了万能的模式,忽视其技术和结构门槛。
共享成为可能,离不开对闲散资源的高效整合。共享图书这样的运营模式,只是满足了整合闲散资源这个要件,失败是因为不够高效。共享图书的失败,说明共享经济首先是一个有门槛的经济形态。(熊志 刊今日中国青年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