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书坛,追摹二王成风,书家之间,多有雷同,很难找到个性化的东西。然张卫东却是个例外。他学书自唐楷入,兼及魏晋小楷和南北朝墓志碑刻。后转攻行草,以二王为主,朝斯夕斯,习之不辍。主攻二王,也是海派书家的一个主要特点,像白蕉、沈尹默即是这样的代表。此后,周慧珺先生继之而起,亦是以二王为基,参合北碑,其书婉约多姿而不失劲健峭拔之态。张卫东工作生活于上海,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书深受海派之影响,自然在所难免。
张卫东以二王行草书作为主攻方向,既是书坛大势所趋,同时也是自我审美追求的一个自觉选择。二王书法的本质实际上还是创新,是集大成之后的再创造。而非从技法技巧上接近古人或几可乱真便是成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张卫东书法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在二王书法上深研细究,尽可能准确地掌握其用笔和结字之法。另一方面,是在写像二王的基础上,顺流而下,从孙过庭、宋四家、赵孟頫以及明清诸家和现当代名家之书法当中汲取养料,不断丰富自我。其中也不乏对南北朝墓志碑刻的参悟领会。所谓“帖可以养其气,碑可以强其骨”。而实质上是无论是帖还是碑,都有“骨”和“气”在里面的,这个需要进行辩证的理解,而非简单化一。碑帖兼容,其实是一个丰富信息含量的过程,也是一个找寻自身风格树立的过程。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抓住了碑帖兼容的实质。
他的行草书从碑与帖所占的比例上来看,是碑的成分占三,帖的成分占七,以帖为主,以碑为辅,在气势畅达,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的行笔中时而出现一些凝重迟涩之笔,以形成线条质感上的反差,这就是典型的碑帖兼容之手法。线条的质感反差带来视觉感觉上的反差,在气息和韵味上便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也就会和古人以及时人拉开一定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