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草浸碧寒,幽兰亦作花。”多年养兰,喜欢开花时,移入书房,置在高高的花几上,往往闻香赏花可一两个月。其间播放古琴曲《碣石调幽兰》,似乎成了必修课。于是便有了一份快乐的爱好,一段幸福的时光。
古琴曲听多了,慢慢知道了《碣石调幽兰》的故事。那是孔子在周游列国的归途中,看见兰花盛开在幽谷,阵阵兰香,令孔子无限感慨。兰花为香花之首,如今却与野草杂处,犹如贤德与鄙夫为伍一样。于是在触景生情中,孔子创作了《幽兰》。在缓慢优雅的节奏中,渐渐听懂了《碣石调幽兰》的故事,听出了孔子那深沉忧伤,无限感慨。又在婉转清丽的曲调里,感悟了孔子的明朗豁达,充满希望。尽管面对平淡无趣的生活,还是平和安详,满怀信心;面对匆匆烦杂的世间,还是哀而不伤,宁静致远。于是明白了人生要时时保持不懈的努力,事事向往美好的追求。养兰听曲,渐渐地便有了一份难忘的情怀,一份心灵的风雅。
传说,诗人白居易聆听此曲后写下了:“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情更弄看。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叹。”
听人弹琴,显然是在感受文化的力量。于是每每听古琴演奏《幽兰》时,会想到兰花与孔子,会联想人格与精神。孔子的一生,时时遭人讥讽挖苦,甚遭斥责责问。其间有孩子,也有长者。一次,孔子领着几个学生,坐着马车,周游列国讲学,被正在路中央玩“筑城堡”游戏的孩子项橐拦住。于是便有了孔子考孩子,孩子考孔子的故事。孔子问孩子:“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什么样的牛不生牛犊儿,什么样的马不生小驹儿,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人没有丈夫……”孔子一口气说了十几个问题。孩子回答说:“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里没有鱼,泥塑的牛不生牛犊儿,木雕的马不产驹儿,神仙没有妻子,仙女没有丈夫……”孩子答完,令孔子大惊。没想到孩子又马上反问孔子:“鹅鸭为什么能浮在水上,鸿雁和白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树和柏树为什么四季长青?”孔子思索后说:“鹅鸭能够浮在水上,是因为它们的脚是方的,鸿雁和白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松树和柏树四季长青,是因为它们的树心十分结实。”孔子一说完,孩子便大声说:“龟和鳖也能浮在水上,可它们的脚不是方的;青蛙也善于鸣叫,可它的脖子一点也不长;胡竹四季长青,可它的心却是空的。”孔子听完,连连称道。接着拱手作揖说:“让我拜你为师吧。”于是便有了《孔子拜师》的故事。可见孔子为人平和,谦虚好学。又一次,孔子遇到了微生亩,这位隐士很不客气地对孔子说:“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不仅直呼其名,还挖苦孔子奔波不定,忙碌不安,是不是在摆弄才智。面对无理的提问,孔子没有反驳,相反以极其谦和的态度,进行自嘲:“非敢为佞也,疾固也。”这下让微生亩失了锐气,反觉得无趣而自卑。在中国人眼里,这种低调的自嘲,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是一种生存的大智慧,既肯定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又坚定了自己的决心,可谓智者的胸襟与涵养。两则小故事,反映了孔子的人格力量。陈寅恪先生解说为“同情的理解”。显然先生已经洞穿了孔子的内心,看到了孔子对他人的人格尊重,也是中国文化人表现的精神高度和人格力量。
赏兰听琴,那曲《幽兰》,恰似灵动的兰叶,有着君子般的潇洒和尊贵。也许这便是多年爱兰赏兰的一点快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