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访问部队
沪剧团编剧接到陈荣兰带回的稿子后兴奋不已,尤其是一直渴望创造抗日传奇剧的文牧,看了新奇而别具特色的36个伤病员湖上斗争故事,一下子唤起了当年他在上海近郊跑码头的抗战记忆,以剧作家特有的眼力和敏感迅速锁定了这个题材。他感慨万分地对陈荣兰说,这个素材新鲜、传奇、有特色,使他想起了抗战初期在沪郊生活经历中遇到的许多场景,想起了一些传说中的抗日英雄形象,完全可以写个引人入胜的东西!他打算改变原来的创作计划,毕其功于一役,全力创作阳澄湖伤病员坚持敌后斗争的戏。陈荣兰非常赞同文牧的想法。她在给崔左夫的信中写道:“沪剧团编剧文牧看完征文稿后说,根据《血染着的姓名》,可以编一个抗日传奇剧。”
几天后,陈荣兰带文牧去拜访自己崇拜而又敬重的老首长,当年阳澄湖后方医院伤病员领导人,时任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刘飞的爱人朱一。刘飞是1957年南京军区公安部队整编时,由该部队司令员调任现职的。
陈荣兰和文牧的到访,唤起了朱一对苏南抗战峥嵘岁月的回忆,她为终于有机会圆刘飞在窑湾放飞的芦花梦而感到由衷高兴。
1958年11月,在朱一热情帮助下,陈荣兰、文牧和参与创作沪剧《星星之火》《鸡毛飞上天》的女剧作家宗华一起,到杭州市留下镇西穆坞村军营,访问了当年由阳澄湖伤病员发展壮大起来的第20军59师175团。部队特地把在湖州第20军军部写作解放军30周年征文的原第20军文工团演员朱仁抽回来,负责协调和安排两位艺术家的活动。当年在军文工团演《白毛女》时,陈荣兰饰演喜儿,朱仁饰演大春。久别重逢,陈荣兰和朱仁自然格外高兴。恰逢师文化科干事李吉祥在团里组织文艺会演,陈荣兰和宗华兴致勃勃地和官兵们一起观看了团战士业余文艺演出队演出的独幕小话剧《芦苇塘》。这台小戏,取材于175团1营2连前身新四军伤病员在阳澄湖芦苇荡坚持斗争的真实经历。看到上海人民沪剧团的领导和专家观看演出,团战士业余文艺演出队的小伙子们紧张得汗都出来了,有的登台表演时几乎连声音都发不出来。但陈荣兰很快就看懂了剧情,她扭头对文牧和宗华说,这不和我们要搞的东西一样嘛!原来这个团就是新四军伤病员在阳澄湖芦苇荡坚持敌后斗争故事的发源地!陈荣兰决心把熟悉了解175团历史和熟悉官兵,作为创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功课。她和文牧、宗华认真听取了团领导对部队成长壮大历程和建设情况的介绍,翻阅了175团的历史资料和有关文章,到连队和训练场感受火热的军营生活,还召开了连队官兵参加的座谈会,在与官兵面对面交流碰撞中,熟悉了解官兵,重拾军营记忆,试图从新一代“江抗”人身上,去捕捉前辈筚路蓝缕创业的足迹。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陈荣兰、文牧和宗华的杭州军营之行,使他们找到了从今天回溯昨天的路径。三人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当年崔左夫笔下的那个雾霭笼罩、危机四伏的湖上芦苇荡,离自己近了,变得清晰了。
正逢部队纪念建团19周年,三人兴致勃勃参观了部队史馆,见到了36个伤病员名单和部分照片。当他们聆听官兵高唱团歌《你是游击兵团》时,两人被深深震撼了。
这首歌,是黄苇当年在52团2营当文化干事时,收集了36个伤病员、“江阴老虎”、反“清乡”斗争和转战江北地区等史料后,同老“江抗”成员、宣传股长过鉴青反复酝酿后一起创作的。谁知生孩子易,起名字难。两人先后琢磨过36个伤病员、江阴老虎团、工农兵团等歌名,最后由过鉴青根据陈毅关于6师18旅要成为游击兵团模范的指示,敲定为《你是游击兵团》。已是胸有成竹的过鉴青,两天就写出了初稿。黄苇则忙着去连队收集战士们曾经唱过哪些歌,喜欢什么曲调,为歌曲寻觅基本旋律和节奏。部队打哈拖沟后,《你是游击兵团》歌词经团政治处主任彭冲修改,并吸收老“江抗”指战员意见,初步定稿。团首长要求黄苇抓紧配好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