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与城市的关系源远流长,有着多个面向、千丝万缕的牵扯。董倩的这本著作围绕“日常生活”、“空间”这两个元素,聚焦1949-1966年的社会主义城市上海,讨论了报纸与城市之间的“暧昧”关系。所谓“暧昧”,在文章中是以“断裂与延续”给予呈现的。一方面,上海经历新旧政权的更迭及其意识形态洗礼,呈现出近百年以来第一次全球化背景下异质性城市历史的断裂;另一方面,城市文化传统在市民生活中如潜伏于水面之下的暗流,静静地流淌,绵延不绝。《新民晚报》既是这种状态的“暧昧”记录者,以市民报纸的独特身份隐隐约约地再现着这种城市生活;同时,它对于上海城市这段经历大转折历史的欲说还休,也正构成了这种“暧昧”状态的一部分。这也正显示了报纸与城市之关系,决非整合工具之于有机体那样简单。
海默尔这样概括西美尔对于日常生活的理解,“日常是不可还原的具体规定性的泛滥成灾”。日常生活的特性——重复、具体、以大众为主体、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镶嵌于特殊社会情境等,致使大众媒介的研究似乎无法对其加以捕捉,日常生活因此不断逸出传播学研究的视域,报纸与城市的研究多半聚焦于这样的主题,城市名人的事迹报道,城市重大的公共事件,城市整体形象的呈现,城市精神的媒介建构等等。一句话,宏观视野中城市的人、事件、社会。如此看到的城市场景是强光聚焦之处的宏大主题,霓虹灯外的上海隐而不见了。董倩的著作正是反其道而行之,将目光投向市民为主体的消费、饮食、住宅、服装、休闲等看似平常、最为质朴的日常生活,通过市民报纸对这个主题呈现的梳理,力图描摹历史转折时刻的上海,在看似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中映射出翻天覆地的城市变迁。其中报纸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忽而紧密、又突然松弛的张力,展现了报纸与城市的微妙关系,为相关议题研究提供了一个社会主义城市上海的经典个案。
空间是这本著作涉及的另一个关键要素。董倩承接列斐伏尔、索亚的空间理论,根据本书的议题,创造了一个新的概念“空间氛围”,试图展现上海城市的实体空间与人们日常生活实践之间的关联。于是乎,类似“外滩做早操的人群”这一上海平常生活场景,经由“空间氛围”的概念,将城市标志性实体空间(外滩)与市民的日常生活(做早操)这两个议题勾连起来,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以此展现了城市空间研究的一种可能性,“氛围”补充了空间向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像许多建立在古典社会学传统上的社会科学一样,主流传播学研究对于空间元素的遮蔽由来已久。在很大程度上,大众媒介被视为现代性神话中时间战胜空间的重要表征。大众媒介远距离传播的功能在传播研究中被着力渲染,实体空间只是等待被征服的对象,自然无足挂齿。如此一来,所谓“公共空间”不过就是一个比喻的说法,甚至直接指向媒介构筑的虚拟世界。简而言之,主流传播研究长期将实体空间、空间元素抛弃了。而在其他一些路径的城市研究中,空间不但不能被忽视,相反是要被突出、彰显的重要元素。不难想象,失去空间维度的城市研究其阐释力将大打折扣。从这个意义上讲,董倩这本著作的创新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本文为董倩《改造日常:<新民晚报>与社会主义上海生活空间之建构(1949-1966)》序,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