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一句流行广告语。当年我拿到毕业分配介绍信时,就觉得自己已经输在了社会起跑线上。
虽然一开始就输了,不过那时我很淡定。倒不是因为我修养好,而是那年月绝大多数都捧着铁饭碗,即便单位效益很差,也不敢轻易辞职。
在单位耗着耗着,年纪渐渐大了,老同学们的单位纷纷垮了。出人意料,我们单位像老病号里的钉子户,迟迟不肯“去世”。于是我竟然成了同学中少数几个“在编人员”,心里感叹世事无常,并暗自高兴:“看你们还抢跑!起跑线上不是窜出去越快就越好的。”
然而,再牛的“钉子户”也难免被拔掉的命运。若干年后,我们单位也倒了,我也成了下岗职工。而此时我要面对的求职对手,是众多的本科生、研究生——相比之下,当年我的同学们对手要弱得多。于是,当我应聘上初级业务员,拎着水货公文包扫楼时,老同学中许多人已是销售总监、副总。
“早死早投胎”,我想起单位同事经常说的一句话。老同学们的早早下岗,其实是下一次冲刺的开始。
虽然大家都认同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过20-40岁之间的冲刺往往已能决定胜负,大多数人到了中年基本就认命了。比如我,住着两室一厅,望着不少同学的小别墅,知道追不上了。除去一部分事业上仍大有上升空间的同学,大多数老同学已经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下一代身上。这让我发现中国人的人生,其实并非马拉松,而是接力赛。
“这个片区有所初中名校,所以我卖了老房子,在附近买了套新的……”老同学大刘说。
“我让女儿去学葫芦丝,不是为了陶冶情操,是未雨绸缪。万一以后成绩不行了,想办法报特长生。咱们家里人都没有艺术细胞,葫芦丝相对是最容易学的乐器……”老同学阿丽说。
看看他们对于孩子的精心策划,我明白了自己当初为什么会输在起跑线上,我们家历来缺乏这种钻营精神。
同学间的比较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就像跑道上不可能只有一个选手在跑。这种比较当然会带来压力,个人境遇的差距有时候还可以淡然处之。到中年之后,发觉自己的失败会拖累下一代,那才是真的“鸭梨山大”。
既然压力无法回避,那么就尽量化压力为动力吧。不怕马不停蹄却还是比别人迟到,但马不停蹄至少是一种状态,你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