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谁不是“压力山大”。我的压力主要是比出来的。
最怕同学聚会,简直是自寻压力。有人当官了,年纪轻轻已经是这个级那个级的领导了,同学聚会时,讨论的都是某某某的上司过两年要退了,估计他要接班;某某某调到新岗位,前途光明。有人发财了,公司越办越大,一会儿进军新媒体,一会儿进军房地产。
像我这样事业无成,既没当官也没发财的,立马觉得落魄。但同样落魄的同学并没有相互安慰,而是开始比其他项目。孩子是“永恒的攀比项目”。从一开始的生下来几斤重,会坐会爬会说话,到上什么幼儿园,学钢琴,学英语,到读什么小学,成绩如何……这个项目可以一路比下去。
有一次,单位里请退休员工聚一聚,原以为,都退休了,该看开了吧。哪想到,还在比!比谁家孩子有出息:有人孩子做了某外企华东区总代表,那做妈的,一脸自豪。比孩子孝顺:有人说到下月要和老伴去欧洲旅游,费用女儿出的时候,一脸兴奋。比谁家儿媳妇贤惠,比谁家孙子孙女乖……甚至可以比儿子女儿单位食堂!
我们就是这么一路比过来的。大学毕业时,有同学研究生考上了,国外大学奖学金拿到了,两三家名气响当当的大单位向他伸出橄榄枝了,于是他在读研、出国、工作之间纠结;而自己呢,投出去的简历石沉大海,连面试机会都没捞着,能不压力大吗?工作后,老同学晋升了,买房了,结婚了,买车了,自己要是没晋升,没房没车,没老婆,能不心烦吗?比来比去,比得自己“压力山大”,幸福感全无。
前两天看一篇文章,说现实与期待之间的鸿沟,驱使着人们去追逐种种臆想中能带来快乐与幸福的东西,得不到固然痛苦,得到了,也未必真正带来幸福。
很有道理。把压力降下来,把幸福感升上去,有两种途径:一是努力取得更高的成就,二是降低对自我的期待。前一种很累,因为我们总和自己身份相当的人比。即使是富豪,富豪甲也要和富豪乙比。后一种就简单多了。把期待值“格”低两档,幸福感立马上升。本来期待孩子拿全班前5名的,弄得孩子很痛苦,自己也很痛苦,那就把期待值“格”低两档,拿个全班15名之内吧。如果孩子考进前10名了,他很开心,自己也可以很开心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