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7月0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评论要会讲真话
张晓然
  张晓然

  上次写了篇随笔叫“评论讲真话”,似乎意犹未尽。因为我觉得现在的专业评论界都是“一团和气”,虚与委蛇、互相帮衬的多,但不少网友、媒体或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评委,对文艺作品以及编创、演员等评论起来还是很肯讲真话的。但我就觉得讲真话,也要会讲。不能只要是讲真话,就可以没有分寸,没有水准、没有修养,满嘴跑火车,这种真话,我不敢恭维。

  评论一部文艺作品,一般地发发感想议论倒也罢了,若是也想炮制一篇评论作品,评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艺术修养。评者首先要读懂作品。读懂后讲的真话才有真实的力量。比如前不久上映的斯皮尔伯格执导的战争大片《战马》,一些文章真情赞扬其画面优美、战场描述真实,通过一匹马来反映战争的残酷深刻感人等。而吐槽者也不客气,认为电影缺乏基本的战争知识,布局失败,是斯皮尔伯格的滑坡之作。我先看了导演的创作手记,再去看电影,发现之前的评论都有些偏颇和皮毛。这部片子的真实含义,就是导演要表现的一句话:战争把一切从人们的手中夺走,而爱可以找回人类失去的东西。如果不抓住这部作品的精髓去评,只讲几句不着边际的真话,是没有用的。

  会讲真话的另一层意思,就是千万要注意用词语气。讲真话不是要评者藐视作者,双方平等,互相尊重。记得在一张文学类报纸的评论版上见到一篇批评某作家新作的文章,标题就是:这还是小说吗?哪个作者见到这样的标题不会火冒三丈、暴跳如雷?蔡正仁对戏谈点不同意见,就算观念比较传统,但也不能称之为“恶婆婆”。去年上海上演了一部反映解放战争的主旋律话剧,说真话,这部戏艺术性实在一般,但编创人员对作品期望值很高。一位记者直言该剧“人物形象明显单薄,可看性明显不足”时,出品方马上反唇相讥,认为记者作风不扎实,没有了解透彻就胡乱评说,等等。此事过去已近一年,时间是最好的评判者,这部戏给观众留下来什么?相信编创者也心知肚明。但评者如果当初把评论的用词说得委婉些,分析得再详实些,效果会更好。

  讲真话,真是要讲得有善意,有建设性,也有艺术,让听真话的人心服口服,如沐春风。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目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15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7版:早教沙龙
   第B18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19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0版:人才/招生培训
   第B21版:人才
   第B22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23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24版:人才/招生留学
“三公经费”公开就是进步
评论要会讲真话
媒体视点
阶梯电价细则应在运行中不断完善
奢侈的数字化
“锥”走流浪汉城市温度何在?
“有志者事竟成”新说
新民晚报评论A04评论要会讲真话 2012-07-04 2 2012年07月0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