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7月0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焦点关注】
守法经营的商家岂能吃亏?
叶薇
  本市几家电动自行车的生产和销售企业近日联名给本报写信:专项整治本是维护道路安全、规范市场环境的好事,为何反倒让守法经营的商家吃亏?

  销售商生意一天不如一天

  李大明(化名)是上海一家专营电动自行车的车行老板,最近一个月,他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按往年经验,7月已进入销售旺季,但现在店里的销量却比去年同期跌了30%。最近3天,才卖了1辆车。原因只有一个——不允许卖超标车,他遵守了,但别人没有。

  今年联合执法行动刚开始,李大明就把原本占店内总销量40%的“豪华型”车退给了生产厂家。“现在我只卖可以上牌的达标车,但一些消费者点名要买‘豪华型’车,我没法满足,亏了。”

  从5月起,李大明发现,身边有车行开始偷偷卖超标车。“本来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现在人家店里的品种多得多,我的生意就很难做了。”

  生产商工人做两天休三天

  “车行卖超标车,是因为还有企业在生产,没止住源头。”夏峰(化名)是本市一家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的销售经理。“今年我们厂停产超标车后,4条生产线停了2条,工人往年这个时候都在忙着加班,现在却只能做两天休三天。”最近几天,频频有车行老板催他,快点恢复生产“豪华型”车。

  夏峰在这一行已干了8年,其间历经多次整治:“2005年和2007年,全市都有专项整治,但没过多久就死灰复燃了,这次也不例外。”

  夏峰记得,2007年整治后,企业停产“豪华型”车,支撑了2年,专卖店关掉一大半,最终还是迫于市场压力,步其他生产企业后尘,又走回违规的老路。他期盼有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我们守法经营,他们却趁机占领市场,获取高额利润。这样下去,守法有什么意义呢?”

  本报记者  叶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目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15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7版:早教沙龙
   第B18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19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0版:人才/招生培训
   第B21版:人才
   第B22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23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24版:人才/招生留学
“豪华型”车:避过风头 公然叫卖
守法经营的商家岂能吃亏?
何为超标电动自行车?
新民晚报焦点A06守法经营的商家岂能吃亏? 2012-07-04 2 2012年07月0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