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地瓜上市的时节。我们这儿将地瓜叫做山芋,各地还有许许多多的叫法。任凭称呼怎么改变,其实体和内容是永恒不变的。
山东人喜欢把山芋切条,煮熟晒干后食用。三十年前,我在西安当兵的时候,部队里山东的兵很多,一年到头,常有人探家,总有人捎回这美食。在那个时代,这可谓是道奢侈的休闲食品。这山芋干软硬适度,颇耐咀嚼。它不仅香,还有点黏,跟高粱饴一样。它的味道很甜,跟蜜糖似的,真让人回味无穷,陶醉不已。现在山芋干很普及,哪儿都出,各地的大小商店都有的卖。论味道,很淡,甜度香度都不足。论质地,软了巴几的,根本不是那回事。
山芋少吃,味道不错。吃多了,常常使人倒胃泛酸,还伴有烧心的现象。这感觉用俚语来形容,叫做“潮心”。这“潮”有回潮、泛起之意。这个滋味很难受,也很难表达。一旦“潮心”,总得寻求解脱的办法。此时咬口萝卜干,则可缓解一下此症状。那时大凡常吃山芋的人,萝卜干基本上是不离身的。在那个年代,山芋给许许多多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一想到此物便要皱眉;一看到此物,便要倒胃,这简直成了条件反射。
说实话,我对山芋还是怀有好感的。那时我的家境还是算宽裕的,虽吃山芋,偶吃。用山芋、青菜和米煮成山芋菜粥,很好吃。把这粥烧成稀溜溜的,趁热吃,它不仅咸滋滋的,还综合着米的香,菜的鲜,山芋的甜。这三者有机组合,相得益彰。最记得冬日的清晨,忙于上学,急着端起一碗粥,一边撮着嘴,吹着热气,一边顺势吮吸着。这时的山芋粥虽热,却很好吃。大凡食物趁热吃,味道才好。热胀冷缩的道理,也同样适用于食品与菜肴。任何一种食物,保持在一定温度之内,这本味才能全部释放出来,彰显出来。
过去把山芋做成酒,这是一种权宜之计。山芋酿的酒,在所有的粮食酒中,品质最差。首先它冲,一口便见分晓。
在山芋食品之中,最诱人的当数烤山芋。秋天一到,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卖烤山芋的。他们像三月的春笋,一下全都钻了出来。一只只烤熟的山芋,在铁桶上堆码得高高的,它的外表焦黄焦黄的,有的还有点糊。每个山芋的外表都有几道明亮的痕迹,那是流淌出来的糖分所凝,并在闪光。不要小看这土了巴几、其貌不扬的烤山芋,它实在好吃得很。论皮,香、脆、酥。只要不嫌脏,其实也不脏。它烤前就洗过,又经烤炉一两小时的高温烘烤,应该很干净,很卫生。有人吃山芋把皮扔了,真是可惜。至于山芋的内里,行家们叫做“瓤”。这“瓤”都呈橙色,香甜而又糯软。就这烤山芋,豁嘴缺牙的老人最喜欢,馋嘴的孩子们最爱吃。如今它又与时尚结缘,不仅能减肥美容,还具有畅通肠胃诸多良效,于是顺理成章地成了女性的爱物。在街头的长椅坐上,一边放松疲惫的腿脚,一边享受着这美味的烤山芋。此时此刻,她们也成了一道别致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