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头和田玉、翡翠已成为民间收藏中的一个热门话题,赌石之风因此而起。孰知中国玉文化史上的第一赌石却是大名鼎鼎的和氏璧。
记述和氏璧最早的历史文献见于《晏子春秋》:“和氏之璧,井田之困也,良工修之,则为存国之宝”;记述最详尽的见于战国《韩非子·和氏》。二千七百多年前,“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历王。”楚历王“使玉人相之”,认为是石头,楚历王觉得受骗了,于是砍了卞和的左脚。楚历王死后,楚武王登基,卞和又献玉璞,楚武王“使玉人相之”,也认为是石头,楚武王也觉得受骗了,于是砍了卞和的右脚。五十多年后,楚武王死了,楚文王登基,听人说卞和抱着玉璞在楚山下痛哭,眼睛都哭出血来,问明原因后,让卞和献上玉璞。“王乃使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璧’”。
卞和三献玉璞。前两任楚王都只是让宫内玉匠对玉璞的表象观察一番,就草率地擅断是石头。而楚文王却不然,他总结了前朝鉴定此玉璞的经验,“使人理其璞”,让玉匠清理这块玉璞的外皮,发现里面果然包含着一块美玉。千古名玉和氏璧从此问世。
“荆山产美玉,石石皆坚贞。未必尽有玉,玉且间石生。”(唐·聂夷中)。地质学知识告诉我们,玉璞是未经加工琢磨的原石。一些玉石在质变交代时,会形成“包含结构”,即外面有一层皮壳将玉包裹在里面;还有因滚到河里成为漂砾,会在水流中形成氧化或铁质所染的外壳,将玉包裹起来。一般来说前者皮壳厚,后者皮壳薄。绝大多数高品位特级的玉璞产于河床里的冲击砾石(即籽料)中。根据当代赌石人的经验和统计,玉璞中能发现高品位玉的概率仅为百分之十左右。
和氏璧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西晋·傅咸《玉赋》)。由于它外面有一层皮壳而未清理,所以许多人看了都认为是石头,而只有卞和有独特见解,认为里面含有宝玉。卞和不仅是当时的“相玉”高手,而且是一个充满自信、矢志不渝、坚韧顽强、敢为真理献身的人。他第三次献玉是冒着生命危险的。因前两次已被砍了双脚,第三次只有砍头的份了。可惜在历史文献中查不到有关卞和的任何资料。假设卞和初次献玉才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到第三次献玉时,已是一个七十多岁的残疾老人了。其以毕生的等待和生命的代价最终赢得了这场赌石的成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空前绝后。“荆山长号泣血人,忠臣死为刖足鬼”(唐·李白《鞠歌行》)。孩提时就被“卞和三献”的悲壮故事感动不已,至今读来仍觉催人泪下。我们的时代多么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弘扬卞和精神啊!
璞从“玉”从“菐”(意为“外皮”)。璞本意为“包有石皮的玉”。现在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这块楚山玉璞根本就没有皮壳,楚国前两朝玉匠是有眼不识宝。俗语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从楚国遗址曾出土了许多精美玉器可知,当时宫内玉匠肯定也是行家里手。他们虽有可能认不得从未见过的新材质宝玉,但一定能凭借已掌握的玉材知识,从色泽、质地、比重等要素进行比对,辨出优劣,判定是否为罕见“美石”。正因为楚山玉璞有皮壳,两朝玉匠“相玉”功力不够,且又做事马虎(表象看不好,就应清除皮壳再看),才导致了误判。
天下共传之宝的中国第一赌石的下落,现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随葬于秦始皇的大墓里了。二是在秦末战争时被项羽所掠,其或许藏匿在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或许遗落在项羽败死的垓下(今安徽灵璧)。
我们期盼中国第一赌石能有重见天日之时,让世人一睹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