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真正拥有非遗“下沙烧卖制作工艺”的“下沙烧卖”店,则在不远处沪南公路下沙汽车站上。这家正宗的下沙烧卖店和其他店不同,它有一只烧卖形状的红色商标。在熟人引领下,记者见到了正在店里忙着包烧卖的非遗传承人郑玉霞。她说,因为订户多,要赶着包好送去。
下沙烧卖有一个美丽而真实的传说。据原下沙镇文化馆馆长、现今72岁的谈敬德老先生介绍,上世纪90年代,他因编纂《下沙镇志》时采访过当时几位80岁以上的老人,老人告诉他,明代抗倭时,少林寺和湘西永顺县老土司曾派人前来助阵。下沙的老百姓为了犒劳平倭将士,采摘竹园里的嫩笋和着新鲜肉馅包起烧卖。由于北方将士从未吃过这样的食品,便问这是什么,老百姓答是“边烧边卖”。下沙烧卖由此得名。郑玉霞告诉记者,其母周丽娟20岁出头就进了下沙饭店,后来做了经理,到了退休年龄还退不下来。周丽娟是第三代传人,她的师傅是钟雪鑫。为了不让下沙烧卖失传,第四代传人郑玉霞在1989年正式注册了“下沙烧卖”商标,并且依托一年一度的上海桃花节,使传奇式的下沙烧卖得以复活并声名鹊起。
郑玉霞透露,一般的烧卖都是糯米馅,而用鲜笋和肉,还有赤豆、白砂糖包的豆沙烧卖只有下沙烧卖。现在,市区前来订购的客户不少,一天包2万只烧卖是寻常事。但是,下沙烧卖不能只是烧卖,应该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从事文化工作出身的郑玉霞表示,将来除了做烧卖,还要做下沙时令的粽子、重阳糕等,让非遗项目真正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 朱全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