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民生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探访浦东航头非遗保护项目
~~~——探访浦东航头非遗保护项目
~~~——探访浦东航头非遗保护项目
~~~——探访浦东航头非遗保护项目
~~~——探访浦东航头非遗保护项目
~~~——探访浦东航头非遗保护项目
~~~——探访浦东航头非遗保护项目
~~~——探访浦东航头非遗保护项目
~~~——探访浦东航头非遗保护项目
     
2013年03月1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沙烧卖”的前世今生
——探访浦东航头非遗保护项目
朱全弟
  春天来了,以春笋为馅料的下沙烧卖又新鲜出笼了。周末,记者前往浦东新区航头镇下沙新街,一睹烧卖热卖之胜景。果然,十字路口旁,“德持”店门口排队人不断,而另一家“下沙老街烧卖”门前也是人头络绎。

  而真正拥有非遗“下沙烧卖制作工艺”的“下沙烧卖”店,则在不远处沪南公路下沙汽车站上。这家正宗的下沙烧卖店和其他店不同,它有一只烧卖形状的红色商标。在熟人引领下,记者见到了正在店里忙着包烧卖的非遗传承人郑玉霞。她说,因为订户多,要赶着包好送去。

  下沙烧卖有一个美丽而真实的传说。据原下沙镇文化馆馆长、现今72岁的谈敬德老先生介绍,上世纪90年代,他因编纂《下沙镇志》时采访过当时几位80岁以上的老人,老人告诉他,明代抗倭时,少林寺和湘西永顺县老土司曾派人前来助阵。下沙的老百姓为了犒劳平倭将士,采摘竹园里的嫩笋和着新鲜肉馅包起烧卖。由于北方将士从未吃过这样的食品,便问这是什么,老百姓答是“边烧边卖”。下沙烧卖由此得名。郑玉霞告诉记者,其母周丽娟20岁出头就进了下沙饭店,后来做了经理,到了退休年龄还退不下来。周丽娟是第三代传人,她的师傅是钟雪鑫。为了不让下沙烧卖失传,第四代传人郑玉霞在1989年正式注册了“下沙烧卖”商标,并且依托一年一度的上海桃花节,使传奇式的下沙烧卖得以复活并声名鹊起。

  郑玉霞透露,一般的烧卖都是糯米馅,而用鲜笋和肉,还有赤豆、白砂糖包的豆沙烧卖只有下沙烧卖。现在,市区前来订购的客户不少,一天包2万只烧卖是寻常事。但是,下沙烧卖不能只是烧卖,应该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从事文化工作出身的郑玉霞表示,将来除了做烧卖,还要做下沙时令的粽子、重阳糕等,让非遗项目真正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  朱全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热点
   第A03版:全国两会·观点
   第A04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5版:黄浦江上游死猪事件追踪
   第A06版:目击
   第A07版:评论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科教卫新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长三角/专版
   第A15版:读者之声
   第A16版:3·15专刊
   第A17版:3·15专刊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文娱新闻
   第A26版:阳光天地
   第A27版:体育新闻
   第A28版:体育新闻
   第A29版:体育新闻
   第A30版:体育新闻
   第A31版:财经新闻
   第A32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消费维权
   第B12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15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7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18版:人才/留学招聘
   第B19版:人才
   第B20版:读者之友
   第B21版:市场之窗
   第B22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23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24版:市场之窗·广告
老婆接电话 老乡齐上阵 开价二三百 到手两千块
网购机票骗局层出不穷
高空乘吊篮俯拍新上海
“下沙烧卖”的前世今生
本市旅游饭店行业举行职业技能赛
广告
上海各区县温度实况
长三角城市
世界部分城市
新民晚报民生新闻A10“下沙烧卖”的前世今生 2013-03-13 2 2013年03月1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