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汽车/消费维权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3月1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改善车内空气污染须动真格
雍君
  国内首个车内空气质量标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自去年3月1日执行以来已有一年。《指南》明确规定了车内空气中有关苯、甲醛等8种常见的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浓度的限值。不仅适用于新车,使用中的车也可以参照。当初曾有业内人士乐观预计:《指南》填补了我国车内空气质量标准的空白,使得车内空气检测终于有标准可依,会促进厂商关注车内空气质量,大大提高乘用车车内空气质量。 

  然而事与愿违,虽然空气检测有标可依,但因该《指南》并非国家颁布的强制标准,只是推荐性国家标准,不具有法律效应,因此实施一年来收效甚微。例如,2012年9月,在《指南》开始实施6个月后,300名车主集体投诉某品牌汽车甲醛超标4倍事件,最后没了音信。同样是在9月,一份“健康汽车检测报告”显示,11款主流车型可能存在致癌风险,最后也成为烂尾新闻。 

  对于汽车企业来说,由于《指南》只是推荐性国家标准,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更何况,要想提高车内的空气质量,务必进行技术升级改造,这样必然增加成本。但企业即使增加成本,提高了车内的空气质量,也不会得到什么补贴政策;如果企业继续对恶劣的车内空气质量不管不问,也用不着担心被国家罚款,而增加的成本反而会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和利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能有几个企业会主动提高车内空气质量?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由于《指南》是推荐性国家标准,而非强制实施,不能作为维权索赔的依据。《指南》作为推荐性标准,仅仅就是让车主在购车时,如果对空气的质量有异议,可以提出检测,如果检测不达标,车主可以不购买该车。但车主在购买之后却不能按该标准提出赔偿。 

  有业内人士表示,在雾霾天气连续出现的情况下,消费者已经承受了太多痛苦。如果车内空气质量依然得不到法律监管,那将是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悲哀,所以务必对改善车内空气污染动真格。其实说白了,改善车内空气质量对车企来说非不能也,而不为也。而让所有厂家都主动提高车内空气质量的动力只有一个,那就是把《指南》上升为国家强制性标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以预防为主的国家环境与健康政策法规。 

  只有对改善车内空气污染动了真格,《指南》的执行改善才能走上法治的轨道,有利于提高汽车行业进入一个全新的用车环境。将促使汽车厂家对乘用车的用料,向法定的标准去升级改造,也将使消费者真正对车内空气污染有知情权,有了更多的健康和环保意识,用车环境也将有更多的保障。  雍君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热点
   第A03版:全国两会·观点
   第A04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5版:黄浦江上游死猪事件追踪
   第A06版:目击
   第A07版:评论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科教卫新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长三角/专版
   第A15版:读者之声
   第A16版:3·15专刊
   第A17版:3·15专刊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文娱新闻
   第A26版:阳光天地
   第A27版:体育新闻
   第A28版:体育新闻
   第A29版:体育新闻
   第A30版:体育新闻
   第A31版:财经新闻
   第A32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消费维权
   第B12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15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7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18版:人才/留学招聘
   第B19版:人才
   第B20版:读者之友
   第B21版:市场之窗
   第B22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23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24版:市场之窗·广告
将汽车消费维权落到实处
汽车产品列去年投诉量第六位
改善车内空气污染须动真格
广告
新民晚报汽车/消费维权B11改善车内空气污染须动真格 2013-03-13 2 2013年03月1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