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事与愿违,虽然空气检测有标可依,但因该《指南》并非国家颁布的强制标准,只是推荐性国家标准,不具有法律效应,因此实施一年来收效甚微。例如,2012年9月,在《指南》开始实施6个月后,300名车主集体投诉某品牌汽车甲醛超标4倍事件,最后没了音信。同样是在9月,一份“健康汽车检测报告”显示,11款主流车型可能存在致癌风险,最后也成为烂尾新闻。
对于汽车企业来说,由于《指南》只是推荐性国家标准,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更何况,要想提高车内的空气质量,务必进行技术升级改造,这样必然增加成本。但企业即使增加成本,提高了车内的空气质量,也不会得到什么补贴政策;如果企业继续对恶劣的车内空气质量不管不问,也用不着担心被国家罚款,而增加的成本反而会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和利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能有几个企业会主动提高车内空气质量?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由于《指南》是推荐性国家标准,而非强制实施,不能作为维权索赔的依据。《指南》作为推荐性标准,仅仅就是让车主在购车时,如果对空气的质量有异议,可以提出检测,如果检测不达标,车主可以不购买该车。但车主在购买之后却不能按该标准提出赔偿。
有业内人士表示,在雾霾天气连续出现的情况下,消费者已经承受了太多痛苦。如果车内空气质量依然得不到法律监管,那将是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悲哀,所以务必对改善车内空气污染动真格。其实说白了,改善车内空气质量对车企来说非不能也,而不为也。而让所有厂家都主动提高车内空气质量的动力只有一个,那就是把《指南》上升为国家强制性标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以预防为主的国家环境与健康政策法规。
只有对改善车内空气污染动了真格,《指南》的执行改善才能走上法治的轨道,有利于提高汽车行业进入一个全新的用车环境。将促使汽车厂家对乘用车的用料,向法定的标准去升级改造,也将使消费者真正对车内空气污染有知情权,有了更多的健康和环保意识,用车环境也将有更多的保障。 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