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看上去很美的事情,实施起来往往困难重重。
首先,在家上班的人经历最初几天兴奋期,很快就会感受到不自在。我曾经享受过在家编稿,每周只需去公司一天的待遇。仅仅2个月,我就引起了周围老邻居的高度关注。有人问我是不是失业了?有人直接告诉我哪里哪里在招聘。虽然我告诉他们我是在家上班,可是他们中大多数人(基本上是中老年人)固执地不相信,以为我爱面子。
邻居还好对付,管你信不信,大不了关上门不理。亲戚朋友就不好对付了,有些人以为你一把年纪在啃老,予以鄙视;有的尽给你介绍不靠谱的工作,还开导你要转变再就业观念。
外在干扰并非主要难题,内因才是大多数人难以SOHO的关键。在公司上班,有人管着你,你还能直观地感受到来自同事的竞争,于是丝毫不敢懈怠。而在家办公,工作都靠自觉性维持。对于大多数人,人类本能的惰性远比自觉性法力强大,渐渐就会越来越疲沓,工作效率会大大降低。8个对手一起站在跑道上赛跑,大家都能激发出最大的生命潜能。如果各自找个地方一个人跑,相信每个人的成绩都会大大下降。
对于公司管理层,让员工各自回家办公,除了工作效率难以保证,凝聚力也会受到挑战。在家上班的人完全可以同时兼几份差事,公司难以发现。假如他服务的几个东家互相是竞争对手,那么怎么能保证公司利益不被出卖?即便不兼差,跳槽主动权也完全掌握在员工手里了。在家办公的员工,有大把时间可以去人才市场,遇到比现在条件好的公司,随时可以跳槽。公司的HR想必异常头痛:你不知道明天谁会提出走人,该为谁预先准备替补人选。
目前而言,在家办公还只适合少数领域。比如有些小型影视广告公司,除了老板和一两个文员,其余诸如摄像、后期、文案都是自由人,他们可以替多家公司工作。有活聚在一起成立“工作组”,没活各自回家。有圈子无组织,每个人能大致保持竞技状态。这种半SOHO状态,可能是眼下较理想的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