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祖国璋曾是吴县阊门一带的养兰高手,受其影响,余自幼喜好莳弄花草鱼虫。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专程前往绍兴漓渚,向兰农购得数十苗兰蕙,顺道兰亭讨教凌渭宝先生的养兰经验,经精心培育,今已得兰花百余株,阳台、厅室随处可见兰叶的清淡和多姿潇洒,四时可闻飘忽的幽香。退居二线后便有更多的闲情逸趣,潜心兰花的历史文化,揣摸兰花的生长规律,崇尚兰花的拟人品格。
兰花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文化渊源,历代贤圣崇尚兰的精神,昭示着中华民族精神之不屈不挠、可歌可泣。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中国兰花的养植与欣赏更是普及到了寻常百姓家。
兰之纯情高雅,古往今来,就常被作为高尚礼物相互馈赠。上世纪五十年代,朱德委员长就曾将一盆长叶寒兰作为礼物,赠送当时来华访问的政治家松村谦三。六十年代,周恩来总理将春兰铭品“环球荷鼎”赠送给日本友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客居台湾的张学良将军曾托台湾兰界巨子黄秀球先生带了一盒线艺兰花,取名“爱国者”赠送给江泽民总书记。可见“兰系情媒”。
养兰能驻颜不老、延年益寿,历史上的寿星,有不少是养兰名家或养兰的文人墨客。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活到82岁才寿终正寝,在当时的社会是非常了不起的,享有“一代文星兼寿星的美誉”。袁枚如此高寿与其酷爱兰花不无关系,他客居江宁筑园林于小仓山,取名“随园”,随园中尤以兰花为众,有诗吟道:“幽兰花里薰三日,只觉身轻欲上升。”袁枚到晚年仍“八十精神胜少年。”张学良将军活到101岁,可谓百年作古,其云:“第一爱夫人,第二爱兰花”,并说:“一代之雄,竟不能於兰而行其志,此所以兰之能为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无人能撼其地位了。”可见“乐兰者寿”。
“做事先做人,养兰先养德。”一株娇小的兰花,在大自然的大千世界中不过是株香草而已,你若能认识它,真心爱它,莳养它,你就能从中领悟到人生哲学,品味到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言行方面积德行善,忧国忧民,在思想上超越时间和空间,在生活中不贪不揽,安分守己。可见“兰德斯馨”。
兰原产于深山,生长在阳光照不到的荫凉、高湿、排水通风良好的处所。以余之见,初养兰者只要在土、盆、水、肥、药之间用心,即可告成。
土当用市售塘基石、火山石或仙土,可独用,也可混合;盆应用多孔未经上釉的陶土或塑料养兰专用盆;水用搁置数日的自来水,做到“干要干透,浇要浇透”,应延盆边,不可淋浇兰株;肥可用市售的兰菌王或兰花营养液,参照说明书按比例配制,宜淡勿浓,薄肥勤施,生长期可稍增浓度,反之则减;每月喷施一次药。只要用心养兰,不断摸索,定会养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