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证书一抽屉
祁贵荣皮肤黝黑,不善言辞,是公交公司一名普通机务员。打开他的抽屉,厚厚一沓献血证映入眼帘:从最早的绿色“公民义务献血证”,再到大红色“无偿献血证”,最后到新版本“公民无偿献血证”,一本本小证书记录着他的献血历程。
祁师傅第一次献血时不到20岁,当时所在工厂号召义务献血,他想也不想就第一个报名,献了400毫升。因怕母亲担忧,他没有把献血的事告诉家人。身体强壮的他,献血后也没有出现不良反应。
之后,祁师傅每年参加献血,每次献400毫升,家人一直被蒙在鼓里。直到搬家时,母亲发现一大沓献血证,才得知这个“秘密”。心疼儿子的身体,母亲忍不住有些抱怨,可祁师傅哈哈一笑:“你看我的身体,棒着呢!哪里生过大病?”的确,祁师傅身体很好,最大的特点就是冬天不怕冷,总觉得浑身热血沸腾,人家冬天穿得严严实实,他穿一件羊毛衫再加外套就可以了。
儿子要接班献血
祁师傅的母亲桑阿婆告诉记者,她是最近几年才知道儿子无偿献血的,一开始,不仅她埋怨,就连她的儿媳妇和孙子也不理解。
而祁师傅却说,自己6岁时就没了父亲,是母亲和社会上的众多好心人帮助他成长起来的。如今,自己也要做点好事,回报社会。渐渐地,家人也开始理解祁师傅的举动。“我的儿子今年27岁,也要开始报名义务献血了呢。”说到这里,祁师傅很骄傲。
医生透露,适量献血后,血管内的血液很快会得到脏器内血液的补充,所以按规定献血不会影响健康,反而会促进血液新陈代谢。
将献血进行到底
据了解,祁师傅先后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金奖”“宝山公交部门精神文明十佳好事”等荣誉称号。今年祁师傅57岁,按照新的献血年龄标准,明年是最后一年。他表示只要身体允许,不会放弃最后一次机会,要履行好一个公民的义务。
本报记者 屠仕超 王勤俭 特约通讯员 史美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