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筹备“国际跨界艺术圆桌会议”时,总要向人们解释什么是“跨界”,什么是跨界艺术。而如今报纸上几乎天天都看得到“跨界”这个字眼,大家都在讲跨界。
在我们这个年代,一个新的概念或一个新的创意提出后,常会被讲烂讲烦,讲到极端,讲到人人厌倦,最后被抛弃。然后人们又开始另一个新的玩意。我担心跨界艺术还没真正开始便也遭此命运。
其实,我们现在谈得最多的是跨界创作。多才多艺,古已有之。中国古代文人没有专业分工,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者,被称为才子佳人。外国奇人如达·芬奇,油画素描医学建筑天文地理航空航海,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可谓全才天才,但他也只是跨界创作,而不是真正意义的跨界艺术。跨界艺术是我们时代才有的命题。
我们说的跨界艺术应该是跨学科、跨领域甚至跨文化的新成果。“跨界”这两个字很形象,“跨界”是动词,是“正在进行”时。跨界是跨越边界或脚踩两只船,是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或者是在转换的过程中。它是探索的过程,产生的应当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会与多少年来人们已经熟悉了的视觉听觉经验不一样,会超出人们的想象力,给人意外惊喜,这其实也是原有的评价体系无法规范的。这给艺术家的创造提供了多么广阔的舞台,这一切都是一个多么令人兴奋的艺术大时代。
跨界艺术刚刚起步,具备跨界艺术素养与条件的艺术家刚刚开始做尝试。一位哲人谈论洋为中用时曾说过,刚开始可能会变成一种不中不西非驴非马的怪胎,因为谁也不知道新东西会长什么样子。跨界艺术大概现在也是非驴非马的孕育期,谁也说不出它应该怎么做,是什么样子。没有谁是权威,教练与裁判都是开拓者;淘金者与朝圣者也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不管是谁都可一试身手。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艺术家的艺术素养、艺术经验与艺术准备,他团队的人员配置、协作经验与敬业态度,甚至经费与场地等客观条件都会影响艺术实验的品质与成败。跨界艺术实验像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团队操作,还需要社会支持,比传统的、单一的艺术家创作难度更大,成功率更小。
我不愿别人叫我摄影家,更愿意让人称作艺术家,确切点说是“跨界艺术家”。因为我不仅拍照片,还拍电影、写剧本、做雕塑、做装置、做影像、做设计、做行为艺术和新媒体艺术,我还做许多大型艺术或文化活动。此外,我还写书。
我这本书只是我跨界艺术创作的札记,记录我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与甘苦,与同道者分享。我也讲些创作中的故事,让我的读者从故事中悟出道理来。我喜欢讲故事,因此这不是本学术书。写理论是理论家的事,跨界艺术目前来讲主要是实践而不是理论。我愿意抛砖引玉,做一只小小的报春鸟。
本文为《无边界——王小慧跨界艺术札记》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