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如碧浪翻江去,水似青天照眼明。唤取仙人来此住,莫叫辛苦上层楼。”这是当年王安石路过余姚时所写的《泊姚江》。发源于余姚市大岚镇夏家岭龙角山的姚江,又称余姚江,流域总面积2940平方公里,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也是宁波饮用水的重要来源,有“宁波水缸”之称。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余姚都记得,当年的余姚江清澈见底,鲈鱼、河鳗、毛蟹、甲鱼、银丝鱼等水产相当丰富,过江的渔船时常还会捕捞些江鲜售卖,尤以野生螃蟹的味道最鲜美。
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姚江两岸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沿岸工厂把一根根排污管伸向了姚江,江水开始变黑变臭。在姚江边长大的宋鲁圣清晰地记得,那时江边电镀厂、化纤厂、棒冰厂、饲料厂一家接一家,密密麻麻的厂房、烟囱一路沿江而上。“小学的时候我们都还在江里游泳,但到了1993年以后就不能往江里去了,沾了水,身上就会发红发痒”。
数据显示,1995年左右从余姚三江口到咸池长达9公里的水体,常年发黑发臭。每当启闸泄洪,姚江全线遭受污染,三分之一水质属于超5类水,三分之一属于5类水。
姚江,是余姚的母亲河,也是宁波的水源地。看着日益发黑发臭的姚江,老百姓们振臂疾呼:“救救我们的母亲河!”当年,宁波市人大制定并颁布了《宁波市余姚江水污染防治条例》,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一条江而立的地方性法规,也是一把治理、保护姚江的“尚方宝剑”。
电镀、化纤、不锈钢酸洗都是沿江的主要污染源。自1995年起,余姚将这些污染企业或关停并转,或整体搬迁至姚北小曹娥工业功能区,进行高标准综合治理,从而彻底根治重金属对姚江水体的影响,多年来已累计关停重污染企业120余家。同时,把位于姚江源头的四明山区作为生态涵养保育区,在440平方公里的保护区域内,建设人工湿地,往水库中放养水生鱼类及螺蛳,种植空心菜,进行生态化改造,并限制或禁止工业项目进入,有效减少了水源上游污染。
为解决生活污染问题,近年来余姚还实施了城区和沿江乡镇生活污水收集、输送和集中处理工程。余姚市生态办主任、环保局局长宋家国介绍说,城市污水处理厂原计划建在城东,但为了保护姚江,余姚宁可多投入几千万元,把城市污水处理厂建在离城区30多公里远的小曹娥镇。
令人欣慰的是,原先因江水恶臭而搬离的老住户们纷纷搬了回来。年近七旬的沈老伯年轻时就住在姚江边的石灰桥一带,当年他居住的临江房,如今经重新开发后已成为抢手的稀缺商品。回到阔别20多年的姚江边,沈老伯每天早晚都要到江边散步,他说:“真是看看惬意,闻闻惬意,走走也惬意啊!”
从去年开始,余姚定期向姚江投放鲢鱼、草鱼、鲤鱼等淡水鱼种几十万尾。当地渔业局还计划投放河蟹、中华鳖、鲶鱼,恢复姚江原有的野生种群。经过十多年不懈治水,如今姚江重现水清鱼跃的和谐环境。 本报记者 梅璎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