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里的节日不少:中秋节刚过,国庆节即将来临,过后还有重阳节。一到过节,带红包、拎礼品,领导忙着上门探望困难群体,给贫困户“送温暖”的场景,大家并不陌生。
几天前,听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沙海林讲了这么一件事:一次他去看望一家特困户,被探望者迟迟不露面,后来还是其父母出面接受慰问,却提了一个要求:能不能不拍照?……往事重提,沙部长仍在感叹;该如何真正给贫困户“送温暖”?走群众路线,也绝非是简单的“送温暖”,关键在一个“立足点”的问题,即有没有始终站在群众“立足点”上想事情、办事情。
领导过节看望贫困户,本意不错,也体现了政府真心实意的关怀,问题是,一阵风式的过节送温暖过后呢?那些贫困户眼巴巴盼下一个节日吗?而且,需要多少领导干部、耗费多长时间,才能把理应得到温暖的每户困难家庭,都一一问候到呢?实际上,节日里得到领导关怀的,是极少数经挑选的“典型贫困户”,那么其他更多的困难群体呢?
其实,贫困人群最盼望的,并非节日里领导送来的一个红包、一桶油、一袋粮,而是能给他们切实解决问题的政策:比如人生病了,能否得到更好、更及时的医治;家遇事了,能否得到更多更久的补贴……这才是老百姓最想得到的温暖。
想民之所想,解民之疾苦,以群众为“立足点”,这就要求不仅到节日才想到走贫问苦,更需在平时,面对群众最疾苦之时,就能拿得对策、建起机制,逐步改变困难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这才是真正让百姓暖心的关键,而这更需一颗以民为本之心。
就算过节真要给贫困户“送温暖”,也不妨让街道、居委会的基层干部多露露面,多牵牵头,既可避免“作秀”之嫌,也少一些仪式,少一点陪同。不追求“动静”的“送温暖”,才是真正站在贫困群众的“立足点”上;不讲究形式的“送温暖”,才会更多将百姓之需牢记于心,以政策保障,便民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