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泖港镇新建村启动了新一轮家庭农场主承包经营竞选工作,阮凯峰如愿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接力棒”,也成了本区最年轻的“家庭农场主”。但做家庭农场主,这件事曾让阮凯峰考虑过很久。虽说从小在农村长大,却从未下地做过农活,种田——对于阮凯峰来说,不仅陌生,还有过偏见。“父母辛苦做了一辈子农民,不如去城里打工。”读大学前,阮凯峰仍这么想。
可后来,连他自己也没想到,毕业不到一年,自己就很坚决地辞掉了第一份工作。2013年初,阮凯峰大专毕业,学的是物流管理。很幸运,刚一毕业,他就在离家并不算远的临近区县找到了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工作认真,老板认可,一切都颇为顺利。但即便这样,2013年夏天,他仍辞职了。“想回家种田”,这个想法让周围的朋友、同学很不理解。但那时,阮凯峰心里藏了一份要追求的“事业”。
村里的选拔工作半年后才进行,阮凯峰却早早辞了职。用他的话说:“逼自己一把,破釜沉舟,断了后路,就不再回头。”这样的决定,母亲心里没底,她希望儿子能有份稳定的工作,不要太累;老板也在挽留:“如果竞选不成,再回来,位子还留给你。”但这些还是被阮凯峰拒绝了。
跟着父亲学农活,空余时间再打一份零工,填补收入上的空缺。这半年,卷着裤管下地,一脚水,一脚泥,让阮凯峰觉得很踏实:“男人,就该奋斗。”在阮凯峰眼里,这不只是“子承父业”,更是“创业”。但提早的实践,却让阮凯峰明白了自己的差距。因为有时,父亲的指导让他一头雾水,村里“老法师”的经验也没法一时学会,农技老师推荐的教材他会拿出来反复读,就在不久前,趁着拖拉机驾驶培训课的间隙,又溜到“中级家庭农场主”的培训课上旁听。
这些还是不够。采访前,阮凯峰刚刚从邻近叶榭镇同建村的家庭农场主孙红荣那里“取经”回来。不知道地址,也没联系方式,阮凯峰还是“慕名而去”,“第二次才见到本人。”阮凯峰说,同是大学毕业,放弃了城市工作的机会回乡“创业”,多少相似的经历让他觉得像是找到了“导师”。“做农民不能死种田,要发展,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孙红荣的话让阮凯峰在心里默念了几遍,梦想也跟着发光:“很想大干一场,我也希望,将来能有属于自己品牌的绿色稻米,发展种、产、销一条龙服务。”
话到嘴边,阮凯峰又变得谦虚起来。“现在说这些还有点远,还是先把父亲的技术学到手,早点接过担子。”一旁的父亲永远是阮凯峰的支持者,正准备在今年“放手交权”,父亲也给阮凯峰吃了一颗定心丸:“不怕失败,只管大胆去做。”
通讯员 贾佳 本报记者 朱全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