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社会/新民环球
     
本版列表新闻
用摄像机记录一言一行 期待挖到政客失言“猛料”~~~
用摄像机记录一言一行 期待挖到政客失言“猛料”~~~
用摄像机记录一言一行 期待挖到政客失言“猛料”~~~
     
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摄像机记录一言一行 期待挖到政客失言“猛料”
盯梢客:美竞选政治恶斗产物
张代蕾
■ 盯梢客的任务是随时紧盯政客的一言一行
■ 盯梢客会出现在目标人物的每场公开活动上
■ 盯梢客与政治捐款人交谈
■ 政客们被迫容忍盯梢客的存在
  在美国各地的政治竞选场合,总能看见这样一类人:他们手持摄像机,专门追着政客跑,记录其一言一行,期待挖到出丑、失言等“猛料”。不过,他们不是记者。媒体管他们叫“盯梢客”。

  政治盯梢客都是年轻人,有男有女,其中多数人刚走出大学校门,有意涉足政治领域。他们受雇于企业或政治团体,工作任务是手持摄像机,出现在竞选活动场合,不厌其烦地追踪、记录目标政客在场内场外的一言一行。

  “无处不在”

  《华盛顿邮报》如此形容他们:“他们无处不在。当有竞选人把移民和动物相提并论时,他们在场;当一名参议员在种族问题上出言不逊,或一名来自中西部的众议员侮辱农民时,也肯定有盯梢客在场。”

  莎拉·杜波依斯曾为一个叫做“进步媒体”的政治团体当盯梢客。她说,这是一份很有压力的工作,“你得每场活动必到,并且让摄像机不停运转。”

  她说,盯梢客需要敏锐如侦探,熟知目标政客每场公开活动的时间地点,且不错过现场发生的任何细节。通常情况下,政客会在一天时间内安排好几场竞选活动,这意味着盯梢客也必须跟着“连轴转”,驾车赶赴每一站活动。即便及时赶到现场,盯梢客还可能面临被拒之门外、中途遭驱逐等困境。

  在共和党议员埃德·吉莱斯皮近期举行的一场竞选活动上,一名盯梢客刚进入现场摆好摄像机,就被竞选团队认出。一名工作人员上前客气地请他离开,告诉他这是一场“只对专业媒体开放的私人活动”。盯梢客从兜里拽出一张印有“媒体”字样的证件,声称自己来自一家“总部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媒体公司”。

  工作人员要求他发誓不在活动现场录像,但他回答说如果不录像就没法完成工作任务。最终,在工作人员坚持下,他收拾设备离开,不过脸上依然带着来时的笑容,未露一丝遗憾。

  “这不是我头一次被踢出门,”他对当时也身在现场的《华盛顿邮报》记者说,“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当天另一场吉莱斯皮的竞选活动中,记者又遇到两名“身经百战”的盯梢客。其中一人一边拿着摄像机,记录吉莱斯皮面对越南裔商业领袖发表关于移民和创业的演说,一边抱怨:“(听这番演讲)已经大约150次,我都能背下来了。”

  发展迅猛

  无论政客欢不欢迎,盯梢客近年来已经成为美国政界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其影响力有时足以左右竞选走向。一些媒体为此把盯梢客喻为“竞选新战场上的一线士兵”。

  盯梢客的首次出现是在2004年前后,但直到2006年,弗吉尼亚州参议员选举过程中发生“玛卡卡时刻”,这一群体才开始真正引起关注。

  当年8月,印度裔大学生瑟达思受雇于一名民主党议员,盯梢其竞选对手、共和党参议员乔治·艾伦的竞选活动。

  在一场公众演讲中,艾伦指着瑟达思嘲讽道:“那位小伙子,就是坐在那里身穿黄色T恤衫的那位,名叫玛卡卡?管他叫什么,他是我的竞选对手派来的。让我们欢迎玛卡卡,欢迎他来到美国,来到弗州的现实世界。”

  这段评论被上传到YouTube等视频网站,迅速引发广泛关注和批评。艾伦因此败选,盯梢客则开始为更多政客所用。“玛卡卡时刻”也由此被盯梢客组织视为该行业的分水岭事件。

  到2008年,盯梢成为美国竞选的“常规操作”;到2012年,盯梢客已形成行业化趋势,几乎所有竞选团队都有自己的盯梢客组织,投入大笔资金用于挖猛料、“黑”对手。 关系微妙

  如今,在盯梢客大行其道的美国政坛,盯梢客与政客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微妙。

  一些竞选人对盯梢客深恶痛绝,避之不及,有人甚至直接出手抢夺盯梢客的摄像机。2011年夏天华盛顿州地方选举中,一名共和党候选人发觉竞选活动现场有盯梢客,于是要求对方停止摄像,但遭到拒绝。现场人员随即电话报警,驱逐盯梢客。

  但更多政客深知盯梢客的“威力”,因而练就一身好风度,对于无孔不入的盯梢客不动声色,甚至笑脸相迎。

  两年前,佛罗里达州共和党议员亚当·阿斯内参加国会竞选,一次他在停车场被一名女盯梢客堵住,要求回答一些问题。阿斯内淡定地说:“当然可以。能让我先整理好衣装吗?”随后,他任由盯梢客拍摄下他对着车镜整理着装的全过程,然后和她一起走向会场,一路畅谈天气、高尔夫球比赛,还询问她的薪水够不够用。

  曾参加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竞争的明尼苏达州前州长蒂姆·波伦蒂甚至还得到盯梢客的广泛好评。民主党盯梢组织“美国桥”的不少盯梢客认为他“人不错”。

  “美国桥”副总裁凯莉·法尔说:“波伦蒂是‘标杆’。他宣布退选当天,还特意与我们的盯梢客合影告别,说‘希望你今后有更好发展’。”

  除了政客,盯梢客与专业媒体记者之间的关系也相当微妙。

  按照“美国桥”副总裁凯莉·法尔的说法,盯梢客的“行规”是尽量不暴露身份,不与记者交谈,不与对手党派的同行互通信息,更不能接受采访。

  她说:“他们的工作是记录新闻,不是制造新闻。”

  《华盛顿邮报》记者曾要求跟随采访“美国桥”的盯梢客,被法尔一口回绝。“别跟着盯梢客,否则我们会让他们反过来盯梢你。”

  但很多时候,盯梢客在活动现场与媒体记者也有交流。一些盯梢客往往以记者身份自居,混入现场拍摄。他们的“劳动成果”有时也需要借助媒体力量加以广泛传播。

  约束政客

  作秀也好,善意也罢,政客们通常只是被迫接受和容忍盯梢客的存在。没人会邀请盯梢客坐在自己竞选活动现场的前排。

  只不过,有盯梢客在场,政客似乎有所约束,更加谨言慎行,以防被对手抓住把柄。如同法尔所说:“他们更规矩了。”

  凯尔·麦克科尔根当过盯梢客,如今是共和党议员埃德·吉莱斯皮的竞选团队成员,对盯梢与被盯梢都有切身感受。他说:“这种感觉很奇特。你深知自己最得意的时刻正是对方最糟糕的时刻。” 张代蕾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社会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中国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文化新闻
   第A22版:文化新闻
   第A23版:文化新闻
   第A24版:文化新闻
   第A25版:专版
   第A26版:体育新闻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体育新闻
   第A29版:广告
   第A30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31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32版:广告
   第A33版:广告
   第A34版:财经新闻
   第A35版:财经新闻
   第A36版:生态上海·秋之韵
   第A37版:夜光杯
   第A38版:夜光杯
   第A39版:连载
   第A40版:阅读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B04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第B11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12版: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第B13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
   第B14版:新民好吃/好吃周刊
   第B15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B16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B17版:新民楼市
   第B1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9版:广告
   第B20版:品鉴/新民楼市
   第B21版:新民楼市/品鉴
   第B22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3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4版:广告
   第B25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6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7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8版:广告
盯梢客:美竞选政治恶斗产物
美国两党拥有 职业盯梢组织
罗姆尼答问失言 被塑造成“土豪”
新民晚报社会/新民环球B04盯梢客:美竞选政治恶斗产物 2014-10-23 2 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