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评估太注重学术价值,假如发表一篇《自然》文章就不得了,今天我想问菲力浦·坎贝尔,作为《自然》掌门人,你是不是也觉得在上面发文章真的那么牛?”中国工程院院士郭重庆指出,目前我国科研评价体系的主要问题是太功利,科技界出现一些浮躁情绪,甚至弄虚造假。当前的科技创新是开放性创新,平台式创新,不是科学家关起门追求学术。现阶段,有些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离国际一流越近,离国家需求越远。
强调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文章,曾给我国科研发展带来一些好结果。开始科研水平起点太低,鼓励发论文促进了整个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不过,太过注重高影响力的期刊,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已经无法更好地支持年轻科研工作者潜心搞科研。“在科学领域来说,很多科研成果不能一下子看出来,而是经过几十年才能看到成功和失败。”菲力浦·坎贝尔博士说。
如何更好地选拔年轻科研工作者?辉瑞(中国)研发开发有限公司临床试验管理执行总监科里·威廉姆斯博士指出,辉瑞研发中心更看重年轻人科研成果的独特性、原创性,应用前景,以及生产效率。同时,还将进一步考察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的能力。因为通过协同合作,能够建立更加全面的技能,产生更多的创新。
“年轻科研人员是否有前瞻性,是不是具有发展潜力,不能光看他来自名校的哪个课题组以及是否在《自然》《科学》上发过论文,还要看他是否能适应中国的文化和发展,能不能跟团队成员搞好关系,能否适应国内的科研环境等。”赵东元院士认为,在多方面评估青年科技人才的同时,也要给他们一个宽松的科学土壤,并从工资待遇等基本方面助力青年科学家的生存和发展。
可喜的是,目前我国正在逐步改变科研评估方式,更加注重质量和科研成果,并逐渐向国际标准看齐。2012年,中国科学院率先采用了一种基于成果的评价体系,旨在实现从数量导向到质量导向的转变,引导研究所和科研人员专注于科研质量和实际成果。近日,上海市教委发布《关于推进上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分类评价的指导意见》,明确上海将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分类评价体系,以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促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综合改革。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