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3岁起,我可能就进入了妈妈沙龙。周末,孩子培训班外的走廊上,特设的家长休息室里,或者某位家长的商务车里,三五个妈妈围在一起就成了妈妈沙龙。也或者,是工余时间泡在某个教育论坛里,参加妈妈沙龙的话题讨论,感受不同观点碰撞的火花。
十年前,我写过一篇《走廊上的妈妈沙龙》发表在某都市报上。文章大意是女儿当时上舞蹈班,孩子在里面学习,家长在外面相互交流育儿经。年轻的妈妈们都是第一次养育孩子,很多育儿经验需要相互交流,取长补短。那时候孩子还太小,大家也就是交流吃喝拉撒睡呗,除了能多多知道一些幼儿用品、幼儿读物、幼儿玩具之类,好像没什么压力。
孩子上小学之前,我为了获取择校消息,恨不得成天能泡上“妈妈沙龙”,唯恐信息闭塞,没有掌握第一手重点小学招生信息,误了孩子前途。还听风就是雨地跑到这个小学那个小学门前转悠,希望能把孩子送进心仪的学校。孩子小升初阶段,也是我对妈妈沙龙特感兴趣的时期,觉得信息值千金,口碑值千金。当然,因为面临慌张的择校,所以,更多了惶恐和不安,每每从妈妈沙龙下来都十分焦躁。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先生及时帮我摆正了参加妈妈沙龙心态:参与但不掺和,多听但不传播,了解而不迷信。他让我多关注官方的教育新闻,多从现实出发,不听小道消息,不传播小道消息,保持平常心态,让孩子就近入学。后来,我将先生的想法说给沙龙中的妈妈们听,她们也表示赞同——别瞎折腾了!于是我们几个妈妈沙龙爱好者,第一次破天荒地不再讨论择校,竟直接奔赴电影院看电影去了。呵呵,真愉快。
现在,我更多是在网上的教育沙龙里泡着。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坛主经常抛出教育话题供家长们讨论,譬如:孩子该不该做家务?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有一两个发言让你醍醐灌顶。
譬如:在讨论孩子早恋问题上,有个家长这样写道:中学阶段,不是每一段恋情都要向对方破口而出,噙在心里,写在本上,爱情的味道或许更加隽永。还有一个家长谈到:我们应该告诉孩子,“爱情”是美好的,人通过“爱情”将自己所爱的人导向更崇高的地方去,在一个人更内在的“精神系统”中构成对方更辽阔的吸引,一句话,“爱情”会让我们蒸蒸日上,奋发有力!说得多好啊。我当时就把这段话抄下来,放在孩子的书桌上。对孩子、对我都是一种指导。
在妈妈沙龙里,我们除了收获教育心得与方法,偶尔也会讨论女人话题,相夫教子、厨房客厅、美容美发等,也许因为我们身份相同,因为我们年龄相同,我们有更多的话题,更多的交流。我们不谈隐私,也不八卦,不给他人以压力,也不给自己平添烦恼,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