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文化老人黄苗子前天11时在北京朝阳医院辞世。他的三个儿子今天发布公开信,表示不举办任何追悼活动,不留骨灰,也不设灵堂,“只要记住他的幽默、达观、谦和就够了。”
黄苗子,中国漫画家、美术史家、书法家,1913年生于广东省中山市,小时在香港就读,喜爱诗画文艺,八岁习书法。曾任上海大众出版社编辑、《新民报》副总经理、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等。黄苗子长期活动于文艺、美术、书法界,交游甚广。著有《美术欣赏》《古美术杂记》《货郎集》等。他的书画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苏州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德国科隆东方美术博物馆等收藏。2004年5月,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黄苗子“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称号。
黄苗子的三个儿子黄大雷、黄大威、黄大刚在致各界朋友的公开信中称,父亲黄苗子走完了他人生的路程,“去和母亲团聚,去和他的朋友们聚会了。”信中提到,今年1月1日,黄苗子笑着说:“我今年100岁了”,“我该做的事都做完了!”黄苗子的三个儿子表示,谨遵父亲公开发表的《遗嘱》,不举办任何追悼活动,不留骨灰,也不设灵堂。
黄苗子70岁时曾写作散文《遗嘱》,其中写道:“我已经同几位来往较多的‘生前友好’有过约定,趁我们现在还活着之日起,约好一天,会做挽联的带副挽联(画一幅漫画也好),不会做挽联的带个花圈,写句纪念的话,趁我们都能亲眼看到的时候,大家拿出来欣赏一番。这比人死了才开追悼会,哗啦哗啦掉眼泪,更具有现实意义。”关于骨灰的处理问题,黄苗子曾经和朋友们讨论过,有人主张倒进马桶,有人主张和在面粉里包饺子,而黄苗子在文中写道:“我吩咐我的儿子,把我那小瓶子骨灰拿到他插队的农村里,拌到猪食里喂猪,猪吃肥壮了喂人,往复循环,使它仍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贡献。”
黄苗子和同是书画家的妻子郁风在艺术上互相影响,在家庭生活中相濡以沫。去年10月30日,百雅轩798艺术中心举办了《艺缘——黄苗子郁风艺术展》,黄苗子亲临展览现场,那是他最后一次出席艺术活动。
本报记者 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