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江跃中
停车难,尤其是居民小区的停车难严重困扰上海市民。据本市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本市中心城区停车泊位大约78万个,缺口高达36.7万个,缺口比例为32%。其中居民小区车位缺口达27.2万个,缺口比例37%;办公、商业车位缺口10.4万个,缺口比例26%。
居民小区停车难如何解决?去年8月本报报道了杨浦区政协委员王汝伟关于“整改小区停车位画线,采取45度斜停模式,以增加泊位量”的建议。而退休高级工程师高国兴提出“将停车位由横停改为斜停”的方案,并经他所居住的普陀区世纪同乐小区几处样板路段实施,证明这一措施确能使车位量增加二分之一以上。昨天,记者实地探访“横改斜”“样板段”变出来的增车位神奇“戏法”(见上图)。
“横改斜”车位“6”变“11”
记者一进世纪同乐小区大门,就看到两侧的马路上,沿人行道横停着大量机动车。据介绍,开发商2004年建造小区时,按照3户居民对应1个车位的标准设置车位,刚开始还能满足需求,但近几年小区购置私家车的业主越来越多,有的业主甚至一户就有两三辆车,“小区业主有2700多户,可现有车位总共只有1100多个,车位很紧张。”小区保安主管李华告诉记者,高国兴的“金点子”,为缓解小区停车难帮了大忙。
(下转A2版) (上接第1版)
毕业于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的高国兴,退休前在上海科技开发交流中心工作。他家里并没有买车,但看到因为车位少、车主乱停车等现象后,就萌生了如何增加小区车位的想法。高国兴通过实地丈量后发现,一般小车横停放时,车辆长度加上前后方须留一定空隙方便进倒车,一个车位大约需要6至7米长空间,如果把车向右转或左转成斜45度至90度停放,即可按角度多少增加二分之一至一倍以上的车位。“也就是说,原来停两辆车的地方,现在最多可停三至四辆。”他带领记者来到小区前区察看一处原来横向停车只能停6辆的“样板段”,记者数了一下,现在斜停的车位增加到了11个。
“高改低”方便小车斜停“借地”
车辆斜停后,车位增加了,但所需横距也增大了。高国兴想到居民小区的主干道两边各有一条1.5米至2米的人行道,平时行人不太多,夜间就更少,如果把其中一条人行道挖潜出来,斜停所需横距就可向其“借地”。但他的设想不是简单地取消一条人行道,而是把它做低至高出路面仅几厘米或基本持平,以方便小车斜停“借地”。这样,人行道道面没车时,看上去、走上去还是人行道,绿化、景观都没破坏。有车时,排放整齐的车辆也是一道风景线。有条件的话,还可再利用人行道里面的几十厘米草地或杂草砖,车头不碰,车轮不压,增加斜度,增加停车空间。“在小区大门口或主要路段采用此法,可设短时、晚间停车段,以解决夜间停车的缺口。白天,车子开走后,景色一点也没变。”
在小区后区的“样板段”,记者看到了一条一二百米长的停车位。原来此处的车辆都是靠马路右边横停的,改成斜停后,像变戏法似的,此处的车位立即增加了近一倍,而且,司机不用再侧方停位,有些车技不高的司机,侧方倒进倒出花了不少时间,还容易擦碰。高国兴介绍说,在车停放时,业主可以走对面一条人行道,也不影响来回穿越马路。
“经几处‘样板段’的改造,小区的车位增加了几十个,乱停车的现象也有了改观。”李华说,物业对高国兴很感谢。
相关链接
去年12月,市建交委、公安局、交港局等职能部门联合发文就《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停车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若干意见》(草案)公开征求市民和有关单位意见。草案指出,在不影响小区安全,不占用小区消防通道、绿化设施的前提下,经居住小区三分之二以上业主同意,可统筹利用小区的空余场地及相关空间,通过内部改造挖潜,改建扩建临时停车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