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园区:与两大学合作
布隆伯格去年年底宣布,纽约市政府将与康奈尔大学和以色列理工学院合作,在曼哈顿以东罗斯福岛创建一个可与加州硅谷抗衡的应用科学园。他说,纽约市的目标是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领袖”,而应用科学园是“这座城市漫长历史中最具前景的开发项目之一”。
根据计划,康奈尔大学和以色列理工学院将斥资20多亿美元,在罗斯福岛建195平方公里的园区,主要招收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纽约市政府则为项目投资1亿美元用于改造基础设施。
应用科学园项目是纽约创建“东部硅谷”的重头戏。布隆伯格预计,未来35年里,这一宏伟蓝图将吸引400家公司入驻,创造超过2.2万个永久性就业机会,为建筑行业创造7000多个就业机会,产生价值60亿美元的经济活动,为纽约市财政带来约1.2亿美元新税收。
新招牌:全球创业之都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纽约一度迎来高科技发展黄金时代,与西海岸的硅谷遥相呼应,被称为“硅路”。那段辉煌堪称“东部硅谷”计划的前身,可惜,后来被网络泡沫淹没。
不过,纽约市历届政府并未放弃这一梦想,认为加强软件开发、发展网络服务是这座城市的另一条“生命线”。多年来,城市功能单一化是悬在纽约头顶的一把利剑。1966年到2001年间,纽约制造业就业岗位减少81%,经济之所以没有崩溃,基本上仰仗华尔街这个后盾。但自2008年金融风暴以来,纽约金融服务业已减少2万个就业机会,预计今年可能再减少1万个职位。
去年7月,布隆伯格在“新纽约的未来”会议上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球“创业之都”是硅谷,而非纽约,直到今天亦是如此,但是,“这不会成为永恒,如果我没说错的话,我们将继承这一使命”。
挑战大:竞争不可避免
自布隆伯格宣布建设应用科学园以来,舆论颇受鼓舞,但也冷静指出,复制硅谷奇迹面临诸多挑战。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信息学院主任萨克森尼安说,再创硅谷成功没有那么简单,它不足以让纽约变成一个更具创新动力的城市。她认为,人才是硅谷传奇的制造者,他们想出一个个好点子,经过无数次实验后,转化为新产品投放市场,这才是纽约市政府官员真正需要复制的东西,建科技园区不过是一种手段。
迦南风投公司一名合伙人说,仅仅增加工程师数量还远远不够,这座城市还需要拥有一大批有经验的企业家。如果你有过创业经验,那么创办一家大型公司会变得容易很多,而创业公司的规模对于新硅谷来说关系重大。“这是一个数字游戏,”他说,“创业公司数量越多,最终成为价值20亿、30亿美元大型公司的几率就越大。”
一旦公司达到这样的规模,不只高层赚得盆满钵满,也会惠及底层如程序员、设计师,甚至包括收发室工作人员。随着人们收入增加、创业经验变丰富,会有更多人选择自主创业,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另有人认为,纽约其实不必复制硅谷模式。在线技术杂志GigaOm创始人欧姆·马利克说:“如果你在纽约,就应该成为‘纽约’,而非‘硅谷’。你必须独一无二。”
斯坦福研究院驻企高管埃米尔·王表示,与其相互竞争,不如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合作,携手共进。
不管怎样,竞争不可避免。纽约城市经济发展公司的平斯基说:“纽约的目标不是‘第二’,而是‘第一’。虽然这个位置目前被硅谷占据,但我们有能力超越硅谷。”
面对纽约的叫板,硅谷集团首席执行官瓜迪诺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我个人认为,纽约市会长期扮演追赶者的角色,但这种‘偏执’行为有益竞争。我们也希望他们参与到这场竞争中来。”
唐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