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上海青年新闻工作者积极、主动、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他们继承优良传统,直面现实问题,深入一线。
在“走转改”中
了解民情
目前,在上海主要新闻媒体中,35岁以下的青年采编人员接近采编队伍的50%,特别是一线记者、编辑、编导、主持人中,青年人是主力。
去年8月以来,上海青年记者工作委员会按照中宣部要求和上海市委宣传部部署,在上海市记协指导和组织下,发起主办“发现的力量”等活动,发动广大青年记者全身心投入“走转改”活动,并将其内化为青年新闻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龙年正月初一,解放日报青年记者徐瑞哲的报道《别人过年回乡,华东理工大学厨师何民杰二十年守在食堂——除夕,为留校学子掌大勺》刊登在报纸上。“何民杰在除夕夜为200多名中外留校学生送上了25桌年夜饭,而留给在绍兴的妻子和13岁女儿那桌团圆饭,是三天前准备的。”徐瑞哲说,“与这位多年放弃自家年夜饭的厨师相比,我放弃自己的一顿年夜饭到校园采访又算什么呢?”
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振武表示,广大青年新闻工作者要通过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真正回归本原;要讲政治、讲大局、讲责任,走出互联网、走入生活中,不做围观者,大局装心中;要眼睛向下,用一颗对人民群众的真心去发现新闻、报道事实、廓清认识。
在“走转改”中
贴近群众
走基层,人下去了,心下去了没有?上海许多青年新闻工作者在“走转改”中深刻体会到,只有带着一颗心走基层,才能让老百姓真正袒露心扉,获得“原汁原味”的群众语言。
文汇报青年记者叶松亭在采写稿件《露天电影,一起乐呵》过程中,先后3次到长宁区凯桥绿地观看露天电影。“第一次去的时候,我是一个由领导领到放映员跟前的报社记者,我们还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总感觉有点‘隔’。”叶松亭说,“于是我又单独去了两次,和他们一起踩黄鱼车、架放映机、竖电影银幕。慢慢地,采访对象和我不见外了,聊起了生活里的酸甜苦辣。这时候,我再提起初次采访时问过的问题,发现答案与原来不一样了,我感觉这是更真实的回答。”
新民晚报记者潘高峰、陆常青在基层调研时,多次前往京沪高速江桥收费站采访。“很多细节,你不到现场是无法了解和体会到的,”潘高峰对记者说,“一线收费员的收入很低,她们工作在狭小的环境里,每天长时间做着枯燥的动作。当我们听到有的司机因为对拥堵有怨气,将痰吐到钞票里递给收费员时,感到一丝愤怒,同时感到肩上的责任——一定要为这些默默奉献的人呼吁,争取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在“走转改”中
升华自己
“走基层,不是一直在走吗?”“走基层,走到哪里算是基层?”“走基层,是不是选题越苦越好,跑得越远越好?”这些,是部分青年新闻工作者在“走转改”活动开展之初的“问题”。随着活动深入开展,他们的疑惑逐渐冰释,对新闻的认识“更上一层楼”。
“走基层不仅是走底层,它代表的是一种深入探寻的态度;走基层要有典型性,需要聚焦矛盾突出的领域;走基层还要见微知著,把握住社会发展变化的脉搏。”解放日报青年记者黄勇娣在深入“走转改”后,有了这样的体会。作为一名跑“农村口”的记者,黄勇娣还关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高地——陆家嘴。她曾与同事一起采写稿件《他们的“陆家嘴生活”——上海“金融城”10万人生活状况调查》,聚焦了陆家嘴“快节奏”“高端”“体面”之外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故事。稿件刊登后,引发了加快小陆家嘴地区商业配套环境建设的呼声,有关方面立刻着手进行改进。“到农村是走基层,到陆家嘴也是走基层,而且在高楼林立中看出道道、发现新闻线索,更加令人兴奋!”
1937年,中国记协的前身——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在上海诞生。“我们有十分充足的理由继承中国青记的光荣传统,薪火相传,高举责任火把。”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市新闻学会会长宋超说,上海青年新闻工作者在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中,进一步确立和践行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意识,以青春的热情迸发年轻的智慧,为群众动真情,为社会谋发展,实现了方向准、主题准,立意新、形式新,措施实、成效实。新华社记者杨金志
(新华社上海4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