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化名人逐渐成了关注的热点,我不禁想起当年赵景深府上的种种情景。
当然,上海市公布文化名人故居时,淮海中路四明里的赵氏故居早已撤除,当时是为了建造成都路高架。
四明里六号,本是北新书店编辑部(《彷徨》《呐喊》在此编辑出版),也就是老板李小峰的家,赵景深先是书店编辑,进四明里六号工作。随后成为李家女婿,落户于此。
我们曾戏言,四明里六号是中国古典戏曲研究中心,因为中外戏曲专家,也包括编、导、演在内,经常来拜访他。
当时大家都尽可能减少对赵老的干扰,尤其我们晚一辈的中国古典戏曲研究者,进出赵府,有一套不成文法,乃是赵师母李希同和我们没有经过讨论,相互默契而形成的“规则”,我们严格遵守。
拜访的时间是下午三时至五时,因为上午赵老要读书写作,或去公园散步。午饭后要午睡。赵老午睡后,略略品味一下茶茗,然后开始接待。
我们一般都以一刻钟为原则,如赵老或赵师母有事要询问,则再坐五分钟。因为不能影响他的休息,而且拜访者也多,不能让别人久等。
对长辈要尊敬、尊重,但我们从不带什么香蕉、苹果或什锦糖之类,基本上是空双手,或某些较少见的新旧书籍,我送过两次极少量的珍品,当然,果真是否珍品,也不一定。那是我刚从海南岛回来,当地文人送我的一罐椰丝。以前在奶油蛋糕上吃过。我第一次看到整罐的,就送给赵老了。另一次是明前茶叶,量也极少。
赵老、赵师母从不计较这些,有无礼品,同样热情接待。当然,我们从未有人送过什么包装极大,内装实物极少的礼品,以此戏弄两位老人。
我们也从没有打过长达十几分钟的电话,和赵老讨论学术问题,对老人来说,很难听清楚。
当“文革”结束时,赵老才七十多岁,我们晚辈就这样和赵府打交道了。我认识一些九十岁左右的文化名人。据他们说,有的拜访者居然非要求接见不可,或打电话长达二十分钟者也有,甚至半夜被惊醒,竟是问安的也有,使他们苦不堪言,我觉得当年赵府的接待规则可以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