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早间点击
     
本版列表新闻
福建晋江英林镇供销社百余职工收养智障者——~~~
福建晋江英林镇供销社百余职工收养智障者——~~~
福建晋江英林镇供销社百余职工收养智障者——~~~
福建晋江英林镇供销社百余职工收养智障者——~~~
福建晋江英林镇供销社百余职工收养智障者——~~~
福建晋江英林镇供销社百余职工收养智障者——~~~
福建晋江英林镇供销社百余职工收养智障者——~~~
     
2012年05月2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福建晋江英林镇供销社百余职工收养智障者——
一声承诺
42年坚守
赵鹏
  “只要我们在,就绝不会撒手不管。”为了这句承诺,42年来,一群普通人用他们朴素的关心和默默的坚守,照顾一位父母双亡的智障人“池池”。他们,就是福建省晋江市英林镇供销社的百余名职工。

  上世纪50年代末,一对以理发、烫发为生的福州夫妻,带着他们的智障儿子,一路讨生至晋江英林镇。1970年,夫妻俩双双病故,留下已经30来岁、智力却永远停留在七八岁水平上的“戆弟”。

  “你就把这里当自己家吧,只要有我们吃的,就绝不会让你饿着。只要我们在,就绝不会撒手不管。”英林镇供销社主动向当时的晋江公社提出,愿意收留照顾“戆弟”。1984年分配至供销社工作、至今仍担任供销社主任的施永坤告诉记者,当他接手照顾“戆弟”的任务时,已历经4任社长、历时14年。

  【镜头一】

  “你又胖了。池池,起床活动活动了。”护士们哄着床上的老人,和他开着玩笑。躺在石狮市著名景区黄金海岸一家福利院里、如今已74岁的“戆弟”早已改名为“李池池”。收留他时,他只知道自己姓李,“池池”是闽南语中“弟弟”的昵称谐音。

  从这名字里,就可以看出英林供销社的百余号员工,早已把李池池认作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位亲人。

  42年前,供销社收留了池池,还把他的户口安置在了供销社。但实际上,池池不是供销社的正式员工,当然也没有医保、社保一类的福利。以前池池身体好的时候,他还能在供销社自办的食堂里帮忙做零工,可自从2007年开始,年近70岁的池池患上了青光眼,就在供销社职工集资帮他做完手术后不久,他又不慎从三楼摔下来,造成脑出血,一度生命垂危。职工们再次紧急集资10多万元,再加上向当地慈善机构申请,又凑了20多万元,终于将他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10多万元的集资,对于晋江这样一个发达地区的普通人家来说,也许不算什么,可是对供销社职工来说并不是小数目,像施永坤这样的主任,一个月工资也不过两三千元。

  42年间,英林供销社主任换了5任,但供销社对李池池的那句承诺,却从未变过。老职工陈启强临终前最后一件事,就是把自己治病剩下的1500元转交给施永坤:“留着给池池用吧,也算尽最后一次力了。”职工周志强从泉州医院出院时,得知池池也在住院,他二话没说,掏出300元放在护士站,署名英林供销社。

  2008年出院后,考虑到池池以后每天都要有人专门照顾,英林供销社全体同志商量后,一咬牙又一次集资把池池送到了眼下这个福利院。这是当时泉州开的第一家可以提供专人护理的福利机构,池池是这里的第一名患者。

  每周,施永坤都会带职工去看他。“就是自家亲属都没他们这么频繁地来看你,池池你是哪里人呀?”护士们爱用这句话打趣他。

  “我是英林供销社的人。”这是池池唯一也始终讲得最清晰的一句话。

  【镜头二】

  上世纪80年代末,供销社的食堂倒闭了,池池彻底没了事做,就爱出去东跑西玩。虽谈不上惹祸,但也一点不让施永坤省心。有一次,供销社新进了一批缝纫机,施永坤叫池池一起帮着运送。可答应好好的,转眼池池就跑出去玩了,一整天不见人,直到晚上,他才一身汗一身泥地跑回来。

  这一次,施永坤火了,告诉池池要赶他走。从没见过老施发过这么大火,池池吓哭了,跑到隔壁请人帮写了一份检讨书,贴在自己的门上,拉老施过来看。打那以后,大家都知道了池池最大的“软肋”——最怕听老施说赶他走。

  只有七八岁智力水平的池池,基本不会照顾自己,每一天都有操心不完的事——池池把衣服泡在水里转一转就算洗了,宿舍脏乱得一塌糊涂;到饭点他也不知道回来吃饭,他们常常到处找他;每年春节,池池不要别的东西,就要一样——新衣服,而且还得是仿军装,或是一身绿,或是一身蓝……哪一样做不到,池池都会像个小孩子似的发脾气。

  虽说麻烦不少,但从来没有一个人说要放弃他。“他人简单,成天开心,跟他在一起,觉得生活也变得简单了。”

  英林供销社和池池的故事被当地媒体报道后,越来越多的好心人和社会组织参与帮扶池池。对准备接班的供销社副主任施曲军,施永坤就一句叮嘱:继续照顾好池池。  

  人民日报 (赵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市第十次党代表大会特别报道
   第A03版:市第十次党代表大会特别报道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目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联通专版
   第A12版:法治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体育新闻
   第A27版:体育新闻
   第A28版:广告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职场方圆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3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4版:读者俱乐部
   第B15版:人才/招聘移民
   第B16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17版:教育周刊
   第B18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19版:教育周刊/家校互动
   第B20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1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22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23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4版:人才/教育 培训 留学 移民
在繁华街市给无助者留一扇门
温州首向社会开放 央行信用信息系统
医院告示:等不起换别家!
一声承诺 42年坚守
“接班”是一个大问题
广告
广告
新民晚报早间点击A13一声承诺
42年坚守
2012-05-23 2 2012年05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