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章杂志上,常见这样一种亲情故事:
在“我”成长过程中,父亲忙于自己的功名事业,对“我”疏于闻问;他又是不善流露感情的男人,所以“我”很少感受到父爱的温暖。自进入叛逆的青春期后“我”与父亲发生剧烈冲突,身为父子(或父女),彼此之间从来不知该如何对话。后来,因为一件意外的事或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我”窥见到父亲内心是深爱着“我”的……于是释然、感动。
总是这样,父母与孩子,长期处于隔膜中,互不理解中,然后某一个瞬间的真情流露,使得身为儿女的意识到父母的爱,不由得为亲情的伟大潸然泪下,所有的遗憾仿佛都可以一笔勾销……在亲情故事中,这是我最不喜欢的一类,它对人有一种误导作用,以为血缘亲情是一种凝固不动的东西,不需要栽培不需要浇灌,不管你在意不在意,它都在那里。
事实呢?和一切感情一样,亲情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就需要相处,需要彼此付出时间与心力,才可能收获情感的硕果。
龙应台女士曾经写过她与儿子安德烈之间的故事:
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前往台北任职。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经是个十八岁小伙,身材高大,眼神宁静深沉,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
就好像突然砰的一声,婴儿长成了青年。龙应台感到极大的不适应,“我的可爱的安安哪里去了?”
她走近他,他退后;她要跟他谈天,他说,谈什么?一开口,她发现即便他愿意,她也不知道说什么好,因为十八岁的儿子,已经是个她不认识的人。
龙应台清醒地说:“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
就是这样,爱有时候是个陷阱。孩子与父母之间血缘带来的亲密联系从来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你们之间相互了解吗?你们的心灵彼此沟通吗?答案却远不那么确定。这世上,有多少无法对话的父子,相互怨怼的母女?多少父母与儿女,深爱彼此却无话可谈,亲情犹在却形同陌路。
龙应台后来花了巨大的心力,重建与儿子的联结。她要认识长大了的安德烈。她要认识这个人。亲情与生俱来,在血液中自动运行;而了解、认识一个人,却需要付出耐心与智慧,就像汪洋中的两只船,要靠拢在一起,需要彼此做出何等艰难的努力!
但爱的真正价值正在于这种努力。努力去了解一个人,这是一种尊重的姿态。光有爱不够,还要有了解。有了了解的爱才能穿越蒙昧,穿越本能,在爱中灌注以明澈自由的理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