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新锐主播,芮成钢具备良好的经济专业素养和英语沟通能力,以专访过数百名国际政要的资历,为自己赢得了众多观众的褒奖和喜爱。《虚实之间》(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5月版)立体展现了芮成钢10年非常媒体生涯,与读者分享他与陆克文、基辛格、奥巴马、布什、克林顿等多位国外政要交往的独特经历。
提问奥巴马
第一次直接与奥巴马对话是在2009年4月的G20伦敦峰会上,这也是他就任以来首次接受中国媒体提问。前方记者组共有三人,带队的李勇是财经频道副总监,毕业于人大国政系,是央视最优秀的国际政经类节目制作人之一。他坐在我身边,不断和我讨论,他对新闻现场敏锐而准确的判断对我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当时我们听到很多外国记者发言谈论中国问题,决定发出中国人自己的声音。
我首先提问了英国首相布朗。布朗的记者会结束后,我准备打道回府,毕竟前一天只睡了两三个小时。李勇拍拍我说:“成钢,我先回去吃面了,下一场奥巴马,你再坚持一会儿。”坚持其实是挺累的一件事。几千名记者排队等候进场就要耗半天工夫,而且只有800个座位,我还得想方设法“走后门”。
走进那个巨大的发布会大厅,突然感觉“气场很对”。前几排是白宫为“自己人”预留的座位,上面甚至贴有写着记者名字的纸条——话语霸权体现得清清楚楚。我坐在第4排正对主席台的位置。我想,当前形势下,记者会应该考虑亚洲的话语权,总不能搞成欧美专场,那么我这张“中国脸”应该好使。何况我还提前做了外围的工作。
奥巴马走上台,台下突然掌声雷动,与布朗出场时的鸦雀无声形成鲜明对比。新闻发布会是不应该鼓掌的,但是大家情不自禁。他看了看手里拿着的一张纸,想必是美国记者的名单,然后说:“现在你们可以向我提问了。”
我第一个举起了手。奥巴马清楚地看到了我,但他依然优先考虑欧美媒体。美国政要和记者关系十分亲近,白宫有自己的记者团,常年驻扎于此,有些记者甚至可以乘坐总统专机“空军一号”与之随行。对于很多跟随自己征战多年的记者,总统能够清楚地叫出他们的名字,甚至了解他们的私人生活。比如点到一位记者的名字时,不等他提问,首先说:“我的心与你同在,我为你的家事感到难过。”原来是这位记者的父亲当天刚刚去世了。所以,记者会的前半段,整个会场始终被盎格鲁撒克逊加美利坚的优越感笼罩着。
聆听奥巴马与欧美记者的对话时,我在大脑里不断地判断和调整:问题的设计和语言的组织,是否合乎政治环境、具备时效、符合中国媒体形象。我事先想好的问题,如果被别人提前问到,这时候就要迅速重新考虑。
这是奥巴马上任后第一次面对全球媒体,他也很兴奋,有人评论他是“上任以来最好的一天”。他环视会场,说:“好。我还有时间再回答几个问题。我来挑一个记者。”记者纷纷举手,并不时发出喊声。他把这个机会给了我,理由是“一直很执著”。
奥巴马把机会给了我
我想提两个问题,是我自己感兴趣的,也应该是中国人和其他国家的人都关注的。但是这种新闻发布会又忌讳提两个问题,因为总要留给别人机会,所以我需要做一些说服工作。
“既然全球的领导人一直在讲要给发展中国家更多的话语权和投票权,那么我就想问两个问题而不是一个问题。”潜台词是,您要是不让我问,可太不给发展中国家面子了。
全场都笑了,奥巴马也笑了,他说他可能只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回答。这当然可以。我其实不仅仅是在提问,而是借着提问的机会,表达中国立场,发表中国观点。有时问题和回答一样重要,甚至比回答更重要。
我的问题是:“首先,您和中国国家主席在此次峰会上进行了成果颇丰的会谈。在克林顿时期,中美关系被克林顿概括为‘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在小布什时期,形容中美关系的关键词是‘利益相关者’——当时的布什政府希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担当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您是否已经有了一个自己的关键词来定位中美关系呢?那当然不会是所谓的G2,对吧?”这个问题本身就是观点,中方并不认可G2这个说法,它夸大了中国今天在国际舞台上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角色。
第二个问题关于贸易保护,我上来先抖了个包袱:“我的第二个问题是站在世界的角度问的。虽然我们一直在讲全球性的对策,但政治本身却是非常本土化的,正如您刚才一直优先选择美国和英国的记者提问,不过这倒没有什么。”
英国和美国一向关系密切。此次论坛上,奥巴马和布朗也在相互力捧,他甚至不称“布朗首相”,而是直呼其名“戈登”。我这样说,实际是暗示他,我了解你们盎格鲁撒克逊和美利坚之间的默契。一语中的,奥巴马情不自禁露出“灿烂”笑容。
随后我才抛出真正想问的核心问题:“问题是,您如何确保糟糕的本土政治不会干扰或消极地影响到正确的国际经贸往来合作?”他停顿了很久,思考如何作答,然后他说:“你的问题都非常精彩。关于第一个问题,你的美国同行们可以告诉你,我最不善于用关键词或短语对事务进行概括了。所以对于中美关系,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想到用什么精辟的短语来概括。不过你要是有什么建议,不妨告诉我。我会很高兴地使用它。”
至于第二个问题,他直接表明了反对贸易保护的立场。之前,我见过两位奥巴马的经济顾问,他们都说,奥巴马本人是笃信自由贸易的,反对贸易保护,甚至反对那个“购买美国货”的法案。他说:
“至于本土政治,你看,我是美国的总统,不是中国的主席,也不是日本首相,我不是参加峰会各位的首脑。我最直接的责任是让我们美国的人民生活得更好,这才是他们选举我到这个职位的目的。这也是前面几个问题中所提到的,为什么我来这里(参与20国峰会)能够帮助美国人民就业、购买住房、培养孩子上大学、实现我们所说的‘美国梦’。衡量我的标准,就是要看我是否能有效地满足美国人民的需要和解决他们所关心的问题。
“但是在现在这个各国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时期,我的另一个职责就是带领美国人民认识到:我们国家的利益和命运和世界是紧密相连的。如果我们忽视或者放弃那些遭遇贫穷的国家和人民,我们将不但放弃了经济和市场发展的潜在机遇,而且最终失望会转变为暴力的冲突反过来伤害我们。如果我们只关注美国的下一代,而不是全世界所有下一代的教育问题,那么我们将不仅仅会失去某一个探索到新能源来拯救地球的伟大科学家,我们会使全世界的人民更易于陷入反美的情绪。
“所以,如果我现在作为美国总统是称职的,是有作为的,那么部分的作为就将体现在我帮助美国人去深刻理解:他们的利益和你们的利益是相连的。这是个持续不断的任务——因为它往往不容易被人理解。”
与奥巴马的对话,长达6分多钟,是当日记者会最长时间的问答之一。采访结束后,全世界的媒体都要采访我。在他们看来,中国记者和美国总统在全球直播中对话尚属首次,本身就是一个新闻。白宫新闻官还特地追上来跟我打了个招呼,说:“这回你在中国出名了吧?”话语中带着浓烈的优越感。我也只好带着类似的“优越感”回应道:“拜托,我在中国一直很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