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是哪一个平面媒体,在快速浏览时扫描到“一年只卖两个月的下沙烧卖”这条信息。等到那天晚上躺在床上将睡未睡,像“过电影”那样梳理当天收到的信息时想起,又因瞌睡虫袭来而记不起来。次日起来一阵乱翻也没找到。
但是清明小长假中的一天,忽然接到“东泰祥”宗老板的电话,以抑制不住的兴奋告诉我:“在南汇桃花节上买到下沙烧卖,那可是‘正在消失的上海美食’呀!想到因为路太远您自己去不了,我为您带了一盒回来,明天叫我的司机给您送过来。”
那天晚上真是“今夜睡不着”了,第二天咽着馋唾水等到下午,宗老板司机小高送来一盒(20只)烧卖,还有两条冰冻的台湾虱目鱼,那可是“早收清单”里零关税进来的美食呀,让因走不动无法去台湾的老馋我也能享一享口福了。虱目鱼当晚蒸一条很好吃,刺也不算多,还仔细挑净了让咪咪也吃到一点很鲜的鱼肉。烧卖也蒸了,每人一个先尝尝,第二天再吃余下的。烧卖是春笋加肉末为馅,自然是纯肉的鲜,而且还有一泡卤。不过卤有点油。而老伴则说,怎么没有糯米?
想不到两天后随上广“阿富根”节目组去录音,目的地是南汇周浦,采访重点竟然就是下沙烧卖。一路上浮想联翩,心想,现蒸的肯定是比速冻的好吃。更想不到编导唐亮和主持人叶进(第三代“阿富根”)二兄居然事先联系了已经由浦东新区政府申遗成功的第四代“下沙烧卖”传人郑霞,并由她带我们去吃最正宗的下沙烧卖。
郑女士先带我们游了桃花村,姹紫嫣红的美景及“小猪运动会”让我亲身体会到踏青赏花的惬意。我想若是蒋大为到此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肯定更加声情并茂。郑女士说,下沙的古称“鹤沙”,是野鹤栖居地,也是古老的盐场,行政长官还负责管辖一团到九团五个盐场。下沙烧卖在几十年前由下沙饭店师傅创制,传给他的女儿,女儿又传给郑的妈妈,故已年迈的郑妈妈是第三代传人,传到她已是第四代。烧卖这一干点,原是北方人所常食,古称“稍麦”,即是说皮子薄,稍有一点点麦而已。也称烧梅、烧麦、烧卖。下沙烧卖这种时令美点每年只有春笋上市时才有,一般只做45-60天。她当场为我们示范,要用左手持皮,右手拿一木质“刮刀”刮肉馅,只用左手边转边捏将烧卖包成。水开了才能上笼蒸,一般蒸8-10分钟即可。她所做的烧卖,皮冻要撩去上面的杂质和油,故“卤”不感到油。在郑女士指导下,将烧卖倒过来,先在薄薄的底部咬一小口,嘴唇凑在上面吸过卤再咬开,从底吃到顶,肉和笋的鲜、香以及麦面的香、筋道,一个也不能少。因为太好吃,忘了血糖偏高,违章多吃了几个,好在那天踏青,下午又驱车去金山,劳顿整天,一觉睡到次日太阳晒进窗来,心想血糖恐不碍事,美食却也享受,于是大笑三声: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