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自主招生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摆脱应试教育选拔人才的局限,但近年来“神题”频现表明一些大学的自主招生试题有矫枉过正的势头——为了刻意表达和应试教育不同的思路,设计得过于矫情甚至故弄玄虚。中山大学今年自主招生面试的人文学科类组长、中文系主任李炜教授认为,出这样的“神题”有哗众取宠和耍弄人的嫌疑。他认为,在公平、专业的前提下,题目可以活泼、有趣些,但一定不要“神”。
教育部去年12月初曾印发指导意见,上月底又在京召开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强调今后主要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自主招生高校调整不到位或被取消自主招生的资格。然而,一些大学的自主招生继续“神题”频出,正说明“比新比怪”渐成自主招生的不良势头。
世界著名大学面试问题的设计很值得借鉴。比如,牛津大学的面试问题:“什么是语言”“你将如何设计一座大坝”等。该校招生主任麦克·尼科尔森曾说:“面试完全是用于评估学习能力和潜力,其目的是让考生利用他们的知识,并在遇到新问题时发挥他们的才智,让智慧的光芒闪耀。”这与我们想达到的面试目标是一致的。
大学自主招生应该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科学地考查出哪些考生是“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有合理性,另一方面要让考生发挥想象力。形式上的矫枉过正、内容上的舍本逐末,只会使自主招生变成一场求新求怪的游戏。 光明日报 (胡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