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招牌”引群贤
长三角俱乐部一直不缺乏吸引力,从经济协调会设立成员城市之后,一直都有周边城市积极要求加入。作为安徽“双核”城市的芜湖,紧邻南京,“入长”的呼声也最积极,“多年来我们梦寐以求加入到长三角协调会中,今天终于如愿以偿,这是芜湖380万人民的大喜事。”在此次联席会议上顺利获得“入长券”的芜湖市副市长汪华东难掩激动之情。他告诉记者,当前芜湖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既要保持高速发展,又要调整经济结构,迫切需要和长三角城市展开全面合作,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区域合作分工,利益共赢。“对芜湖而言,长三角经济协调会这块‘金字招牌’将为当地带来更多的政策优势。”
地处江苏最北部的连云港也是此次获得“入长券”的城市之一。在连云港发改委副主任谭树林眼中,这将为连云港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连云港本身是江苏沿海开发的龙头,这次又加入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中,两大政策效应叠加,将更有利于连云港发挥优势,同时在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合作与分工中获得发展红利。”
或迎“30+N”时代
“长三角扩容是肯定的,不仅是申请城市的需要,也是现有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再度发展的需要。”上海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左学金说。此前,长三角经济协调会共经历了两次扩容,分别是2003年接纳台州加入,形成了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两省15个城市为成员的“15+1”的核心阵容。第二次是2010年接纳合肥、盐城、马鞍山、金华、淮安、衢州等6个城市,形成了22市阵容,这也是长三角经济协调会首次将成员城市扩至苏浙沪以外的省份。
“今后不排除长三角成员城市会扩容到30+N的规模,尽管城市间的差距依然存在,但城市间的联系却在增多。”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郁鸿胜所长指出,长三角城市的扩容顺应着城市群的发展趋势。“此次将芜湖、滁州、淮南纳入长三角成员城市,再加上之前已‘入长’的合肥和马鞍山,皖江城市带和长三角这两个经济活跃的城市群很好地交融起来,形成跨经济带联动发展的格局。”
合作转向制度创新
郁鸿胜特别指出,长三角的扩容不在于数字多少,城市间能否真正实现合作与分工,共享发展红利才是关键所在。此外,他强调长三角核心城市群的合作下一步应本着“区域利益高于行政区划利益,地区利益高于省市级行政利益”的原则,政府与政府之间拿出政策资源来进行区域合作,在制度合作及制度一体化创新上寻求突破。
经过三次扩容后的长三角经济协调会,最终形成了覆盖沪苏浙全部25市和安徽东部5市的格局。长三角经济协调会办公室主任姚新说,城市群的代表性将进一步扩大,整体实力将进一步增强,区域间融合发展的趋势将更为明显。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相关人士说,长三角城市群应研究创新驱动的政策激励机制,“节约与集约紧密结合。把长三角作为合作的整体,来带动区域的创新驱动”。
本报记者 梅璎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