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列为海军装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11月27日年会闭幕时的讲话中,刘华清说,有些同志一讲发展航母就说需要多少亿美元,超过我们一年的国防费,这样一说就吓坏了,什么也干不了了。但并不一定是这么回事。我们为什么要建航母?建航母对海军有什么用处?对国家有什么好处?对解决台湾和南沙等问题起什么作用?总要算大账啊!算的结果是需要搞航空母舰。当然,现在不是需要的时候,需要时花钱再多也要干!南沙问题、台湾问题都具有战略意义,不能让台湾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分离出去,南沙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更不能任人侵犯,否则,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1986年12月28日,在海军第六次党代表大会的讲话中,刘华清明确提出,把“组织论证航空母舰的发展可行性”,列为1987年度海军装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1987年1月10日,在海军第三届装备技术会议工作上,面对受邀与会的国防科工委副主任谢光和总参装备部副部长曹刚川,刘华清敞开思路,畅谈航母。
刘华清说:“航空母舰要搞得能适应未来战争和作战需要,就要很好地研究和论证。现在各国都很注意发展航空母舰,无论是攻击型的或垂直短距起降的,都是为了解决防空和海上攻击问题,大家都在搞。美国和苏联是大搞,其他国家,如意大利、法国、英国这些比较发达的国家也在搞。日本因为是战败国,宪法不允许搞,但它要搞也很容易。因为过去就有基础,现在经济、技术、生产能力都很强,说搞很快就能搞起来。我们搞困难大一些,财力、技术都有一定困难,从长远的客观需要看也是需要的。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考虑,即使速度快一点,也要15年,速度不快就得20年。现在不搞,10年之后再搞,也还有困难,也要15至20年。因此,要早论证,早点儿把这个问题搞好。”
刘华清说:“我们搞航空母舰的目的,不是为了战争,而是用于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海洋权益,维护世界和平。如果我们有了航空母舰,海军的质量就将彻底发生变化,海军的作战能力也将有较大的提高,更有利于我军执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所以我们应当以历史的责任感去进行研究。搞航母,还有飞机问题。一艘航母,不只是一种飞机,而是几种飞机都要能够装载。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各种巡逻机、预警机等,是非常复杂的。现在第一步不能那么复杂,要搞得简便一些,节省一点,快一点,一步一步地掌握技术。航空母舰上的一套飞行指挥、飞行技术和管理技术也是不容易的。具体怎么上,就要靠我们从作战和战略方面进行研究。”
四年多来,随着海军战略研究的深化与形成,刘华清对中国航母的期盼、渴望与呼唤,意更浓,情更迫,志更坚。他知道,他的海军司令员任期已屈指可数,他的最大愿望就是在他离任之前,为中国海军描绘出一幅跨世纪的以航母为标志的具有远洋立体作战能力的现代化发展蓝图。然而,军委常务会议上军委首长的讲话,却给刘华清重重地浇了一盆冷水。维系国家海防命脉安危,事关海军发展百年大计,身为共和国海军司令,刘华清不可能唯唯诺诺沉默不语,更不会装聋作哑置身事外。这不是他的政治品格与为官哲学。即使在1975年那样的逆境中,为了海军装备10年发展规划之争,他甘愿第二次被迫调离海军,也不惜上书邓小平,公开申明自己的观点与主张。更何况,今天身居统率海军之位,职责所系,使命在肩,他岂能沉默不语!
“要让军委总部首长全面了解我们的真实想法。”刘华清决定亲自到总参汇报。”然而,就在刘华清决意找上门去向总参汇报“真实想法”的当口,3月下旬的一天,报纸、广播、电视等各大媒体同时发布了一条消息:总参一位领导在会见外宾时公开表示,我们的海军战略是近海防御,中国不需要、也不准备搞航空母舰。刘华清备感事态严重,更觉得有必要尽快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向军委首长和总参领导作个详细汇报。为慎重起见,他决定先听听德高望重的老司令员萧劲光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