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4月1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姜戈”叫停失误在哪?
张晓然
  张晓然

  以张扬“暴力美学”著称的美国鬼才导演昆汀的电影《被解救的姜戈》,原定4月11日在我国上映。大多数排片影院已经卖出不少票子,当日上午有的影院已经开始放映,岂料,突然接到国内负责进口影片的中影公司通知,停映,延期上映!这一事件,引起轩然大波。

  尽管此事尚未结束,但我觉得中影公司应对停映事件负主要责任,并应进行认真的反思,对广大影迷作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目前中影公司给出的停映理由,是因为技术原因。这难以令人信服,有些影院负责人回应:因为是数字影片,他们已经顺利完成了解码。而且10日下午,已经放映了媒体场,大多数跑电影条线的记者已经观看。也就是说,不存在技术原因。

  那么原因就是传说影片中存在“裸露、暴力”镜头没有删节干净。如果当真,那么笔者就十分纳闷,中影公司早干什么去了?要引进这部电影,相关人员有没有看过?看过又是怎么判别的?可以引进的话,这部在美国被列入“未成年人需在父母或成年人陪同下才能观看”的R级片,需要删去哪些不符合我国国情的镜头?还有,怎么理解昆汀的所谓“暴力美学”?能否先通过媒体向观众作个引导宣传?这些最基本的“项目管理”,中影公司竟然缺失。直到最后一刻,才发现有漏洞,迫不得已,只得用电话通知影院停映。

  实际上,在得知要引进《被解救的姜戈》之后,敏感的媒体记者就一直在关注这部影片的国内放映进程。因为别说在国内,就是在西方国家,昆汀都是一个有争议的导演。他的《无耻混蛋》因血腥镜头,曾遭澳大利亚的家庭组织抵制。《落水狗》中割耳朵引发观众惊叫。《杀死比尔》里夫妻竟是互相谋杀的对象,让观众内心恐惧万分。所以,本报在“姜戈”上映前两天,分别刊发了引导性文章《别给“暴力美学”贴上“暴力”标签》、评论《从扯淡和幽默中牵出主题》。其实,昆汀的电影,若去除些血腥镜头,还是有一些比较积极的主题意义。中影公司引进“姜戈”,本身并无大错。但审查不细致,在没有考虑到国内尚无“分级制”的情况下,删节不到位,造成了停映风波,是一大遗憾。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广告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留学移民/人才专版
   第A17版:人才专版/招生留学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目击
   第A25版:长三角
   第A26版:综合/长三角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每周聚焦/教育周刊
   第B03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04版:升学指导/教育周刊
   第B05版:人才周刊
   第B06版:招生留学/人才周刊
   第B07版:人才周刊/招生培训
   第B08版:招生留学/人才周刊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第B11版:汽车周刊/新能源特辑
   第B1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4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5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16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法无禁止即自由” 鼓励改革创新
“姜戈”叫停失误在哪?
警惕利益异化“旅游地产”
生死流域
代夫当官
小议中国式过马路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7“姜戈”叫停失误在哪? 2013-04-17 2 2013年04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