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我与妻和女儿同回当年下乡之地。午后我们来到当地镇上一家最大的百货商店闲逛。柜台里琳琅满目的当地商品很是吸引妻女的眼球。我漫不经心地浏览柜台里的商品时,总感到有几位营业员似乎用特别的眼光在注视我们。
女儿对柜台里陈列的一条狐狸皮毛领子挺感兴趣,经过一番欣赏掂量,女儿向妻子征求意见,得到肯定后,女儿准备付款了。这时,女营业员对女儿说:“不用付钱了,你看好,就送给你。”妻子和女儿以为人家在开玩笑,对方却很认真地说:“是真的。”
妻子忙喊我过去。我得知这情况也被搞糊涂了,营业员怎么会无缘无故送东西给我们呢?这时,站在后面的那位女营业员对我说:“肖老师,你不认识我了吧?”她这么一问让我怔住了。眼前这位50多岁的女士是谁呀?我认识她吗?脑海里盘旋一会儿,还真想不起她是谁。女营业员见我有点尴尬,便笑着说:“我叫王晓玉,我读初二时你当过我们一学期的班主任呢……”
噢,是几十年前的事了。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曾在当地的中学当过代课教师,但时间久了,许多细节都记不起来了。可同学还记着我,而且时隔这么多年还能将我“分辨”出来。王同学,真谢谢你啊!
见我恍然大悟,王同学“如数家珍”地讲出我当时的住处,甚至那只半导体收音机(这是我最喜爱的一件东西)摆放的位置都说得不错。她说了那时我与全班54名同学在一起的许多情景。有时在星期天,她和几个男女同学会到我的住处来玩,我拿出上海带来的大白兔奶糖、五香豆、鱼皮花生等零食让他们品尝,还曾留他们吃过午饭。午饭是我自己也不轻易吃的上海挂面,煮好后上面再加一个荷包蛋。还说起同学们对我那把三折伞充满着好奇……
我很受感动,这些小事竟然至今还藏在她心里,犹如昨天。她的叙说,也让我回到了“昨天”,唤起我对当年一些往事的回忆:同学们经常把自己的自行车借给我,自己却步行回家;冬天来临时,有同学还让自己的家长帮我买来烧柴(这是当地很紧俏的),甚至帮我将烧柴垛得整整齐齐……
王同学告诉我,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这商场二楼的四分之一柜台是她承租的,商品有六七百种,由于经营有特色,生意很好。我与王同学隔着柜台谈兴越发浓厚,不知不觉已过一个多小时。王同学提出晚上要请我吃饭,并把仍在当地的几位同学找来作陪。无奈这天已约定午后三点半要坐车返回125公里外的县城去,很是遗憾。只能感谢王同学的一番好意,并请她代我向其他同学问候。我们互留了电话,便于以后经常联系。
至于那狐皮毛领子,我坚持不买了,更不能接受馈赠。但王同学的情谊,远远超过这狐皮领子的暖意,我会在心里记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