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思想
高瞻远瞩的12个字
目前可查的毛泽东同志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写的就是体育。1917年4月,他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以“二十八画生”的名字发表了著名的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这篇白话文的体育论文,非常系统且全面地阐述了什么是体育、体育运动的作用、怎么运动、怎么养生等等,这是近代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份体育文化珍宝。他在文中更是直接提到“无体是无德知也”“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
之后,他在与友人的信中,在延安革命根据地发表讲话,一直到解放后在中央会议上提出口号,包括在中央的正式文件中,都多次阐述体育的重要性。毛泽东体育思想有一条主线,那就是体育关系着国家民族的盛衰和兴亡。
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确立了新中国体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62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细细体会这12个字的含义时,仍倍感其高瞻远瞩。
身体力行
游泳登山乐此不疲
毛泽东同志不但是体育的倡导者,也是践行者。
他最喜欢的前两项运动是游泳与爬山。
从少年至老年,游泳始终是毛泽东的最爱。为此,他曾写下不少诗词佳作,至今脍炙人口。毛泽东一生先后17次在武汉畅游滚滚长江,把游泳当作与大自然斗争、磨砺斗志、强身健体的最好方式。
湘江,是毛泽东毕生游泳最多的江河。翻阅资料,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读书时,便时常约二三好友到湘江挥臂击水,与湘江结下不解之缘。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头眺望湘江,回忆当年求学的情景,写下《沁园春·长沙》:“……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在以后的战争年代,戎马倥偬,毛泽东没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去游泳,直到建国后的50年代中期,才最终实现畅游大江大海的愿望。
1954年夏,北戴河阳光明媚,毛泽东建国后第一次来到这里避暑。在这里,他数次体验了征服大海的豪情后,欣然提笔,写下了著名的《浪淘沙·北戴河》。
1956年夏,63岁的毛泽东在武汉第一次横渡长江,历时2小时04分钟,水程约26公里。不久,他又两次横渡长江。他写的《水调歌头·游泳》中的那句“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豪迈之情跃然纸上。
1974年11、12月,已81岁高龄的毛泽东在长沙游泳馆游了5次泳。他由工作人员搀扶着走下游泳池,可是到了深水区,他就甩开工作人员自己游了起来,仿佛在水中又获得了新的活力……
毛泽东另一项终生喜爱的运动是登山。
早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读书时,登山就是他的一大爱好。在革命生涯中,他更与大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莽莽苍苍的井冈山,毛泽东建立了第一个红色政权。长征途中,爬雪山、过草地,“万水千山只等闲”。
烽火连天中翻山越岭,是为了消灭敌人,而建国后在全国视察时,毛泽东在工作之余登山则是为了锻炼身体、锻炼意志。他说:“爬山就是前进,使人步步登高,可以尽情地享受山中的新鲜空气、阳光和无限风光,锻炼身体,舒畅胸怀。爬上山顶,举目四望,会有胜利在握、心旷神怡的感觉。”
与此同时,他在运动上表现出的执着热爱,以及他坚持强身健体形成的积极向上的健康形象,也成为他人格魅力的一种体现。
外交作用
为中美关系发展铺路
说起来,乒乓球可能是毛泽东同志第3个比较喜欢的运动项目。
早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时,他就爱上了乒乓球运动。毛泽东认为乒乓球场地要求小、器材简单,最易开展,因而倡导在学生中开展乒乓球运动。
在延安时,尽管条件简陋,但毛主席经常打乒乓。他当时直握球拍,拼杀凶猛。
建国后,中南海有乒乓球室。毛泽东每周总要打二三次,且一般在睡前打,借以缓和一天紧张脑力劳动带来的神经兴奋。毛泽东不仅自己喜欢打乒乓球,而且成功实施了“乒乓外交”。
1971年3月,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参加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赛后,毛泽东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毛泽东事后说:“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我是从大局考虑。这是中美两国人民的心愿,人民的友好往来是势不可挡的。”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如约访华,为中美关系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本报记者 厉苒苒 高兴
毛泽东对体育的重要阐述
● 1916年12月 毛泽东在写给朋友黎锦熙的信中提出“德智体应全面发展”“体弱可以变体强”“身心可以并完”的辩证体育思想。
● 1942年 毛泽东在延安提出“锻炼身体,好打日本”的口号。
● 1949年 新中国刚刚成立,毛泽东在中央会议上提出:“体育是管六亿人民的大事”;50年代初又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口号。
● 1952年6月10日 毛泽东为新中国体育工作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2个大字。
● 1957年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