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尼诗(Hennessy)在中国,显然不是平常的佐餐酒。其实,轩尼诗的产地科尼亚克(Cognac)只是法国南方的一座小城。市府楼前人迹罕至,只有三两天鹅和野鸭戏水,足见其小。
买张票,就可以到轩尼诗酒厂去走一走。有标致的讲解女郎邀你乘上游艇,穿过古老石桥,就看见了轩尼诗的标记,不很显眼地订在围墙上。
里面先是一个展区。看模型,了解葡萄的生长过程;看电影,知道采摘的技巧;看标本,熟悉葡萄适宜栽培的土壤;还看合抱之木如何经由刨片、晾干、炭化、弯曲、拼和、对接成专用酒桶。一个小时之后,才能闻到酒气,见到发酵葡萄汁的大木桶和提纯用的蒸馏壶。
终于终于,轩尼诗的酒窖会出现在眼前。一字排开的木桶延伸到屋角的阴影里,上有粉笔写的酿造年份、客户大名和产品编号,一张木几上几十只玻璃小瓶放着调酒师需要的样酒,从四十年代一直到今天。很容易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同龄者。橡木桶上缠着防虫的栗木条,斑驳的虫眼提醒人们,时间在此地也是会流逝的。酒窖最深处有铁栅栏挡着,里面排列着扎着藤条的细颈玻璃大瓶——百年陈酿都珍藏在这里。
醉人如酒的东西,从来都不是只看现在的。
再乘游艇,回到河的此岸。方有美色少年,开启瓶盖,擎着水晶杯,加冰粒,兑苏打水。君随意。冰透、微涩、醇厚、甘洌,是无以言说的滋味:“像记得分明的快乐,像忘却了的忧愁”。有一种欣欣然的快慰,暂时会模糊品格和价格,在精工、传承和光阴的回味里。
一次偶然,在法国西北埃尔戈阿(Huelgoat)山林里遇见过一位蜂农。小小的蜜酒小铺也是他辛苦手做的蜜蜂博物馆。他得意于我们的造访,乐于详解我们的提问,却没碰过“卖”这个字。
坚守一点文化的心、学习的心和欣赏的心,即便是在酒与生意里。假以时日,是不是就能酿出从容自傲、卓而不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