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车上过了一夜,到达湖南长沙,早餐后一行集邮爱好者便去名扬全国的橘子洲、岳麓书院游览。同行中,有人每到一处,就从口袋里拿出一本窄长的小册子,打听有没有邮戳盖。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在岳麓书院附近一家邮电局,盖上了橘子洲头、岳麓书院、爱晚亭等的纪念戳。大家走出邮局,还在翻看刚刚盖好的戳,一路话语不断,不虚此行的快乐溢于言表。
有人戏谑我们是“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找到了自己的最爱。确实,一路收集纪念戳,纯粹出于个人兴趣爱好。
邮展首日开幕式后我们进入展区,在警察题材类展区遇到了一位老年妇人。她和我们当中几位是熟人,见面后快人快语诉说起自己的遭遇。原来前几天她因故没赶上火车,当时最急的是随身携带的几框参展作品,要提前一天布展的呀。情急中,她想到有一位朋友将乘飞机到长沙,一个电话打过去,人家真热心,一口答应帮她带去。等她赶到,参展邮框已经安排妥当。此刻,她站在邮框前,仍抑制不住成功参展的兴奋之情,不断介绍自己制作的警察题材中几枚邮品的来历,显得无比珍惜。有人在一旁介绍,说她是上海某区公安局退休的,年轻时就热衷于集邮,如今还在某集邮杂志社发挥余热。
我多次随上海杨浦集邮协会观摩全国邮展,耳濡目染,知道邮展作品就像书,有题目,有目录,有内容。看一框邮品就是看一页书,引人入胜,感受集邮文化的无穷魅力。
我随集邮同行一行来到“开放类”的展区,这些近年来的“开放类”集邮作品,框中邮票仍是主角,同时又夹有书签、徽章、照片,甚至小型模型,如飞机、枪械等。这些原本与邮票“风马牛不相及”的物品,经集邮爱好者的精心搭配组合,不仅佐证了一段史实,还让整框内容生动活泼了许多。所以,“开放类”邮展作品打破了传统集邮展览风格,拓宽了集邮者的视线,吸引更多人来关心喜欢集邮这一文化活动。
邮展观摩中,我在一摊位买了一枚“全国山河一片红”的邮票。必须说明一下,这枚邮票不是我国“文革”年代邮电部发行的,摊主说明是几内亚比绍发行的。用杨浦一位资深集邮者的行话讲,是中国邮票,外国发行。我觉得添一枚“夺眼球”的邮票,多一点趣味,日后与朋友交流,也是一则故事,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