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点:与人为善
毛时安认为,“文艺评论要明快、尖锐,但又要与人为善,不管这世界发生了什么,都要做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这也与他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他始终强调自己是“从工人新村走出来的平民子弟”,“小时候上学穷到赤脚在雪地里行走”。想看新民晚报也要向邻居借。因此,根植于内心的质朴本性,使得他的文字始终从善意出发。
年少时两次无意中捡到的文字资料,仿佛是“天意的启蒙”,让毛时安找到了“文艺评论”这个写作方向。高中时,他捡到了一张《羊城晚报》,上面有对长篇小说《三家巷》《苦斗》的整版批判,他反文正读,居然读到了许多自己当时看小说时,完全没看出来的那么多花样经,深受震撼。另一次,他捡到一本文艺界领导人的批判材料,这让他对文科知识有了全面而翔实的了解,以至于通过了大学的“文艺概论”免修考……人生的阅历和文化修养,让他认识到:“写评论不能光图自己爽快,也要要适当考虑对方的接受度。”
立足点:真诚表达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讲了四点,一是要坚守自己的文化立场;二是要有一定的理论修养;三是要有敏锐的艺术感觉和判断力;四是要以文艺评论的语言,表达内心最真诚的想法。而“真诚”,是他反复强调的字眼。廉价表扬信式的评论固不可取,粗暴简单的“怀疑一切、横扫一切”的酷评也不值得推崇。他认为写评论应该“有好说好,有坏说坏,材料为准,实事求是。”“写评论,要写自己相信的话。”他力求自己的评论能做到“创新而不偏激,稳健而不保守”;选材上,更应该“始终与文艺发展进程中的事件紧紧相连”。
毛时安重情义。对于年少时给予他养分的《新民晚报》,他尽心尽力地写好千把字的文章。1991年他精心策划、组织了本报老社长林放文集《未晚谈》的研讨会。还特意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老将的“刚”和“柔”》。
升华点:见微知著
生动精准、微言大义,也是文艺评论的要义。“缺血缺钙”“冷思考”等当下的流行语,都是毛时安“发明”的。前者出自他2005年10月获得第五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榜首的文章《我们的戏剧缺失了什么》中的“缺血缺钙缺想象”;后者则出自他的音乐剧评论《热<猫>的冷思考》。画家黄阿忠透露,1986年“《海平线画展》‘二十六片彩色的风帆’就是他想出来的,他还用‘苍凉的手’形容历史……他讲出来的东西人家都会广泛应用。”他的文艺评论的领域广泛,涉猎美术、戏剧、文学、影视、摄影、建筑等各个领域,但始终和他的工作、和文艺创作的实践密切关联。从中可以看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文化发展和成果。而他对自己的要求则很简单:“文章后面总要有点东西衬着”“要从作品细节去洞察人生、社会”,所谓“见微知著”。他还认为自己写得少——“写得少,但是要看得多、想得多,没有观点,没有想法,不写”。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