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感人肺腑
1972年,17岁的上海女知青蔡淑云来到内蒙古呼伦贝尔插队,从早到晚艰苦劳作的疲惫感迅速取代了刚到时的新鲜感。她开始想念上海、想念父母,在冰冷的被窝里一个人偷偷哭泣。后来,蒙族青年苏赫巴鲁和恋人彤戈娜在乡干部支持下,办了一所牧区小学,因为会拉手风琴,蔡淑云成为小学的音乐教师。从此,生活有了意义……
在1978年夏的返城大潮中,蔡淑云回到了上海,此后她进厂工作、参加高考、结婚生子、忙忙碌碌直到退休。这时,蔡淑云才发现自己埋藏心底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于是她婉拒了替儿子带孩子的要求,孤身一人来到草原。此时,她才知道彤戈娜和她的儿子媳妇不久前死于一场大火,而苏赫巴鲁则带着未成年的小孙子不知去向。
辗转几个月后,蔡淑云终于找到了苏赫巴鲁和他的小孙子乌力吉,在她的劝说鼓励下,苏赫巴鲁回到了被大火烧毁的蒙古包废墟,与蔡淑云一起,重新办起了牧区音乐小学。
《牧歌》贯穿全剧
贯穿全剧的内蒙古长调名曲《牧歌》悲伤、悠长,听后让人有一种想哭的冲动。这首古老的歌曲在剧中一共出现过七次:第一次是小蔡老师生病昏迷之时,彤戈娜在她耳边唱了一天一夜《牧歌》,将她唤醒;第二次是苏赫巴鲁将这首歌唱给蔡淑云听,引起她对内蒙古长调的强烈兴趣;第三次是当年牧区小学的学生布仁巴雅尔在讲述彤戈娜的不幸时,彤戈娜唱的《牧歌》在风声中飘过;第四次是夜晚蔡淑云在呼伦湖边听到《牧歌》的琴声时,她突然意识到拉马头琴的人就是苏赫巴鲁;第五次是她和苏赫巴鲁、乌力吉回到彤戈娜和乌力吉的阿爸额吉遇难的地方时,《牧歌》的马头琴声轻轻飘起;而当苏赫巴鲁决心与蔡淑云重建牧区小学时,彤戈娜的歌声轻轻融入《牧歌》的马头琴声中;第六次是牧区小学落成时,响起了《牧歌》明快的乐声;最后一次是蔡淑云的牧区小学被一场白毛风摧毁,在当年的北京、上海、广州知青出资帮助下,重建起牧区小学时,孩子们用蒙语齐声唱起了《牧歌》。
演员颇见功力
《今生有缘》的导演徐国春和作曲罗文,为了寻找最能表现蒙古民族和草原情怀的音乐素材,曾几次赴呼伦贝尔草原采风,最终他们选定了这首辽阔低沉,悠长舒缓的《牧歌》,并邀请到内蒙“长调之后”宝音德力格尔的传人苏古尔、乌兰演唱这首歌。
该剧几位上海演员的演播也颇见功力,著名话剧演员宋忆宁演播的蔡淑云真诚而执着、她的声音中始终有着一种青春的美感。而被人称为“反派专业户”的实力派配音演员王肖兵这次在剧中演播一位真诚、彪悍的蒙古汉子,他的声音粗犷有力而富于变化、准确地表现了苏赫巴鲁历尽苦难后充满沧桑感的声音变化,令人回味无穷…… 吴保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