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问我为什么去西部,其实,青春没有太多为什么。”留着一头短发的马娇,说话衣着还带着2年部队生活留下的干脆利落。
走想走的路一生只一回
看着果决的马娇,谁能想到刚进大学时的她,竟还是一个羞涩内向、总说“我不行”的女孩。2年军旅生活下来,原来那个扭扭捏捏的女生性格大变,“在部队讲的就是能拼要赢,一声令下,哪容得你退缩?”马娇说,青春就是“走想走的路,勇往直前”,工作什么时候都能开始,但是去西部做志愿者,一生只有一次。
在华东理工,不少毕业生为“一生只有这一回”的理由吸引,奔赴祖国各地。截至2014年6月,该校面向外省市就业的2014届本科毕业生共387名,占落实工作的本科生人数的26.42%;其中162人赴中西部地区就业。面向外省市就业的2014届毕业研究生393名,占落实工作研究生人数的20.93%,其中119人赴中西部地区就业。赴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同学超过华理2014届毕业生总数的5%。
从小事做起实现梦想
艺术学院本科毕业生朱润秋,本来已经成功申请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读研,但在西部志愿者申请批准后,毅然赴甘肃定西支教1年。化学学院毕业研究生任冲,是华东理工的优秀学生、优秀毕业生和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她选择去西部就业,签约陕西鼓风机厂。
“陕鼓厂是业内知名企业,我进的是技术部门,更看重事业发展空间。”任冲告诉记者,在华东理工读研的男朋友明年毕业后也要和她一起“孔雀西北飞”。
赴西部、赴基层,是否只意味着奉献、牺牲?大学生在最基层,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吗?在今年华东理工大学赴西部、赴基层就业出征仪式上,社会学院2008届本科毕业生王宗文讲述了自己的故事:毕业后,他到上海崇明县,身为天津人的他,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听不懂崇明话。但是,他不怕困难,天天泡在农民家里,一起到地里干活,和农民交朋友。现在,他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小王书记”,并先后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大学生村官”“崇明县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科教兴村杰出带头人”。王宗文说,在基层,从小事做起,用心观察,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梦。
本报记者 张炯强
|记|者|手|记|
都说今年是“大学生更难就业年”,727万高校毕业生,又创历史新高。有人说,如今中国的大学生过剩了,其实不然。中国高学历人口比例,较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事实上,当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难在结构——基层岗位众多,难以吸引高校毕业生;众多毕业生扎堆大城市,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说到大学生下基层、赴西部,我们传统的视角总是“吃苦”“奉献”“热情”,然而,热情不能维系一生。能不能给予大学生下基层、赴西部更多的吸引力;能不能给他们更大的发展空间;能不能让他们也实现财富梦想。这些,都是政策层面亟需思考的问题。笔者坚信,中国最基层人才荒解决之时,就是大学生就业难破解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