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与乙竞岗,PK是当下选拔的时尚,只是此次竞聘任职,上面决定不“考试”只“述职”。按理,大伙心中明白这竞岗者做功,包括肚皮功夫什么的;况且最近火热出炉的业务考核后来自圈外专家的结论,孰是孰非,大伙应该心知肚明。可惜,事无定式,明明是马非驴,可胜者往往是驴非马,且非马者学兔傲慢而输于龟。其实这也很正常,如今精英选拔的标准、程序、方式还在探索与完善中,自然也不怪。
PK后的某天,甲与乙迎面而来,甲即生当面祝贺之念。手从暖和的手套抽出即僵住了,当然并非大冷天的缘故,此刻甲发现乙根本没有伸手之意。这不,乙舍近求远地招呼另一拨人,分明还在耿耿于怀。甲曾在某次书评中说过:一个人可以做官,但并不代表能做好“文章”,文章的优劣之分,或见为人或见处事,显现素养的集成。此言的背景是不敢苟同一个连主题取向、内容内涵等内在要素都不甚理解,还在空发宏论批社会之戾气,当然背对背也没让对方有老鼠钻洞机会。肯定有人在听到传闻后感到不悦。甲不在意此刻的冷遇,倒担心乙的同僚与属僚。不管是领袖型的高官,还是偏安一隅的“鸡头型”长官,他们都该由“特殊材料”铸成。如果一方兄弟姐妹遇上此类小肚鸡肠的上司——不懂理解,不愿接纳,不能包容,那么,文明一点的,遭遇“玻璃鞋”;野蛮一点的,则连“躲不起”都没门。
上司的肚量非“个人”所有,牵涉社会之幸、部下之福。当年,丙在那些识字并不多、文采并不华的战争年代老干部手下当差,每每会在谈话聊天中,发现做文章的内容重点、报告的架构逻辑、意思的价值取向。有一次,甲斗胆地与上司就某个问题面红耳赤地争论。当他后悔并担心后果时,恰巧他的某篇文章被主流媒体头版头条刊发,一些好事者趁机向上司进谏,大有“此刻不除更待何时”之势!可上司反而当众表扬他,称赞文章能被主流媒体选中,可见内容对开放、改革之重要。他很意外,很感动,理解了“宰相肚里能撑船”的真实含义,深知上司威望的内涵。
“宰相”之才只能区区之数,“鸡头”者则万万千千。衡量各个“上司”的肚量,五味俱全是常态。过去那特殊年代,被推上“鸡头”者,或靠张文凭,或无非某某一句话,但小肚鸡肠者往往刚愎自用,专横跋扈,但误人误事之危害不可小觑。
少儿时代,丁被选为“中队主席”那天,班主任第一句话与最后一句话都在说,当干部的肚量要大。成人后,丁才懂得这是社会精英的本质要素。由此,他很“大肚”,但自知不是“特殊材料”,某上司曾提出让他去某地当个一官半长的,他笑笑跑开了,他说不是任何人都能胜任的。朋友圈笑他不可理喻,这一拒绝,流失了多少机会成本啊!但他仍专心于喜欢干的活儿,哪怕被很多人嘲笑为大傻帽。
PK是一种选择的方法,科学性下才可能合符规律,就如逻辑推理,中项不周延,结论就不成立。肚量大小也并非唯一标准,但如果面对毫无道理地被上司骂得狗血喷头仍唯唯诺诺者,则要分外小心。职务是权力、威力,但并不一定代表能力、实力,更非心悦诚服的向心力、凝聚力。“肚量”可践踏他人,也可遭人鄙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