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2014年发布的“2013年行业发展统计公报”称,全国出租汽车运营车辆约133.52万辆,出租汽车载客401.94亿人(次);运营里程1593.21亿公里,分别增长3.1%、1.7%。数据显示,运营车辆、载客量和运营里程的增幅都很小,广大用户出行中普遍的反映是“打车难”,的士司机宰客,服务态度差,“打车贵”。另一方面,黑车市场猖獗,屡禁不止。
去年下半年出现的“专车”这一创新模式,一方面受到众多的士司机和广大客户的青睐,另一方面遭受不少出租车企业和地方管理部门的质疑,反响截然相左。“专车”这一创新模式,尽管还有需要完善的方面,仍被国家交通管理部所肯定,新年伊始,交通运输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意见》明确,加强对手机召车等新型服务模式的规范管理,鼓励发展多样化约车服务。
去年末和今年始,各地两会诸多代表委员为专车纷纷“点赞”,广州市有代表不认同该市当局早先确认“专车”违法的观点,并称:“政府应该先审视自己做得不够的地方,不断跟上形势,引导创新发展。”大连市有委员表示,“专车弥补了出租车在车型和服务上的空白,市场有需求,说明有其合理性。”上海市一政协常委表示:“我家人对专车服务的体验感觉很好,专车服务只要依法、守法,就该获得政府支持。”
各地两会代表委员热切期盼专车这条“鲶鱼”,能推动出租车行业的深度改革。有代表委员建议直接以立法形式,在更高层面固化专车准入及监管程序,避免层层监管审批中可能再产生权力寻租等问题。深圳市一委员认为,专车监管如重新引入出租车管理方式,势必进入旧管理模式的陷阱,重蹈覆辙。
许多具备专业背景的代表委员提出,可借鉴国外现成和成熟的管理经验,通过服务质量招投标等方式配置出租车经营权,完善出租车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出租汽车业的公司化、集约化经营和员工制管理,形成畅通有序的行业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机制;建议国家对专车服务进行立法规范,对从事专车服务的汽车租赁公司、驾驶员劳务派遣公司、租赁车辆、驾驶员及网络专车服务平台等,一一进行规范,明确各方责任。
普通百姓对出租车的极大不满,突出反映在“打车难”和“打车贵”,必须用猛药治理打车难的沉疴,重拳出击打车贵的积弊,从更高层面为“专车”的生存空间和合理化监管呼吁。在微博及门户网站上,网友们也纷纷呼吁代表委员将“专车”的议案、提案带到全国两会。
最新信息得知,全国政协委员、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继前年和去年,今年投出“出租车体制改革”提案,重申打破出租车业利益固化的“坚冰”,破除出租车经营权的垄断,将出租车数量配置彻底还给市场,的士司机向政府交纳一定的运营管理费用和公共资源占有费用,直接向市民提供出租车服务,充分竞争,盘活市场。特约撰稿 张伯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