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伊始,上海通用全新一代英朗打响了新春新车上市的头炮。与前款英朗相比,全新英朗尺寸作了瘦身,10.99万至15.99万元的定价也亲民了不少。
对比两代英朗的口号,从四年前的“我不想做下一个谁,我只想做第一个我”,到如今的“懂你说的,懂你没说的”,新英朗放弃此前的高尔夫式的高价、运动、个性化路线,改走如今朗逸式的平价、家用、大众化路线背后,体现出了上海通用对于紧凑型车市销量的更大追求和野心:即以此前品牌定位稍高的英朗下移,与朗逸等争夺销量份额;而上海通用今年即将推出一款定位介于新英朗与君威之间的新车,以此来对抗速腾。
别克如此在紧凑型家轿领域组合拳式的策略调整,很快将引起多米诺效应。罗裕
免费上牌漏洞该堵住
从今年起,上海购买新能源车就送免费牌照的门槛提高了,车主还必须提供一份已经安装了充电桩的证明,才能享受沪牌的“免费大餐”。一时间业内议论纷纷,有叫好的,也有人撰文指责政府此举有地方保护主义之嫌。在我看来,上海鼓励市民购买新能源车的初衷并没有变,此举不过是堵住了原有政策的漏洞,无可厚非。
上海最热销的新能源车是比亚迪的“秦”,由于采用插电混合动力,除了用电力行驶,用汽油照样开。我相信有相当一部分购买“秦”的,是那些曾被调侃拍不起或者拍不到牌照的“苦逼家庭”,其“醉翁之意”在于免费牌照,而非绿色出行。我居住的小区就有不下三辆“秦”,从没见它们停着的时候是在充电的。开着免费牌照的汽油车,无疑是利用了原有政策的漏洞。
新政策的出台有助于引导和规范新能源车的使用,培养新能源车良好的使用环境,真正实现节能环保的目的。这种“纠错”政策对于上海产和外地产的目录内新能源车是一视同仁的,并不存在什么偏袒。当然,抓紧进行充电配套设施的建设,让开新能源车的车主真正做到绿色出行,是政府亟待解决的课题。充电方便了,用车成本也便宜了,相信没人会拒绝。刘朝晖
进口车不等于欧美版
上周,汽车界最大的事当属日内瓦车展了。很多网络媒体都喜欢做一个类型的专题,那就是诸如“即将引进中国市场的新车”等等。看着这些专题,我当时就在想,看来这些网站的编辑都很年轻,他们还没有很清楚他们看到的展车和引进中国的那些区别。
有很多人都认为,那些引进到中国的进口车和在欧洲或者美国的车是一样的,不然怎么能叫进口车呢?其实,这些认知不能说是错误,而是片面。引进到中国的进口车和欧洲及美国市场的车很多都是一样的,但是还是有一定区别的。那些引进到中国的车会被冠上“中国版”或者“亚太版”之类的字样,这就意味着和“欧洲版”或者“美国版”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一样呢?为什么会为中国市场单独打造进口车呢?首先就是价格。众所周知,一辆整车进口到了海关会被加上很多税,这就会让进口车的价格要比欧洲市场高出很多。可是,价格往往最能左右消费者消费行为,再加上现在的信息如此发达,一辆车在欧洲的售价几何,只要上网搜索一下,立马清清楚楚。所以,为了能让消费者在价格上接受,往往进口到中国的车型就会简配,以达到让消费者接受的价格。
其次,进口到中国的车型和欧美市场的车型还会体现在技术的差别上。这主要受不同的政策或标准的影响。比如排放标准,中国与欧美也存在着差别,进口车不必沿用欧美的标准。再比如安全标准,中国的碰撞标准和欧美也不尽相同,进口到中国的车只要符合中国的安全标准也就可以,所以,在安全配置上也会有相应的不同。
所以说,类似于日内瓦车展上看到的那些车,只能说我们将来在中国可能会看到他们的样子,至于是不是这辆车还真得另当别论。党宝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