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给弟妹一份爱
中福会托儿所所长陈磊说:“学做哥哥姐姐”课程确立的教学目标就两项。一是在游戏中感受弟妹的可爱,激发喜爱弟妹的情感;二是分享有了弟妹后的苦恼和解决办法,感受做哥哥姐姐的快乐。
在一堂“哥哥姐姐”课上,老师先用PPT打出了一组课前收集来的小宝宝的照片,请全班孩子一起来认一认,这是谁家的二宝。然后请出当了哥哥姐姐的孩子说说自己的心理感受。“爸爸妈妈要照顾弟弟了,陪我的时间少了。”“家里的东西要和妹妹分享了,不是我一个人的了。”“有时我也要帮着父母照看小妹妹。”……针对孩子们的诉说,老师启发他们,可以把心里的想法告诉爸妈,自己也需要陪伴,也需要礼物;还应该为父母分担点照看弟妹的事情,这样大人就可以有多出来的时间陪自己玩了;当然,陪小弟弟小妹妹玩,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啊……通过情景再现、师生交流等环节,这堂课最后的小结,是要达成这样的认识:爸妈和家人爱每一个宝宝,希望每个孩子都健康快乐地成长;爸妈的爱是不同的,小弟弟小妹妹那么可爱,那么弱小,需要家人给他们更多的照顾和关爱;哥哥姐姐长大了,要担负哥哥姐姐的职责,多一份爱给弟妹们。
隔代亲要注意方式
仅有上课还不够,对大宝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更需要全家人的良性互动。为此,董峰老师设计活动,让家长把大宝小时候用过的奶瓶、奶嘴、玩具、衣服等一一拿出来,让大宝重温婴儿时的幸福时光,并告诉他们,应该和爸妈一起陪着即将出生的弟弟妹妹慢慢长大。董老师的另一个“妙招”是让家长带着大宝一道逛商店,给二宝买礼物,共同分享家里添加新成员的快乐。
程莉莉老师提醒说,在二孩教育中,隔代尤其需要注意方式方法,特别是说话的口吻。比如,有的外婆会对大宝说:“我最喜欢你了,不会去喜欢小弟弟的。”这看似是给大宝吃定心丸,实则是在离间两个孩子的正常情感。“我的课是从让孩子们读一本学做哥哥姐姐的绘本开始的,把爱弟妹的情愫播进大宝的心间。比如,有个女孩原来对弟弟的出生十分抵触,我就建议家长让她给即将到来的弟弟起个名字,这样,就会在无形中激发当姐姐的自豪感、责任感和幸福感。正是有了这样的举动,那个女孩逐渐对家里的新成员由恐惧、恼怒、陌生转向了喜悦和亲近。”程老师说。
每天要做特殊作业
负责中福会托儿所国家级课题《幼儿园情感活动创新》研究的吴玲玲老师说,随着二宝的出生,家庭成员的结构悄然改变了,这就会让正处于情感依恋期的大宝们感觉“危机重重”,容易引发他们的消极情绪体验。因此,开设“学做哥哥姐姐”的课程,就是为了让孩子们适应家庭里的新变化,以便建立良好、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
“有个原来很乖的女孩,突然变得很作,很不听话了,情绪起伏特别大。原来,女孩的妈妈又怀孕了。”面对这样的孩子,金宇清老师动足了脑筋。“我的课堂教育是希望大宝们能参与妈妈孕育新生命的过程,而不是突兀地去接纳一个弟弟或妹妹。对大宝的教育应该提前,家长们也应当让大宝作为家庭一员,共同去迎接二宝的出生。”金老师给大宝们布置了一个特殊的回家“作业”,就是帮着父母照看二宝。比如,每天晚上要哄小弟弟小妹妹睡觉,要给弟妹们讲讲故事唱唱歌。结果,大宝们可开心了,每晚都会自觉地去履行“职责”。有家长告诉老师们,现在家里的二宝还非得大宝哄着才肯入睡,连大人哄都不行。
本报记者 王蔚